一、癥狀
梗阻性腎病為腎衰常見病因,臨床表現不一,可急性危急,也可慢性漸進性或基本無癥狀;完全視引起梗阻的病因、梗阻的時間長短、急性或慢性、部分性或完全性、單側或雙側性以及并發癥而出現不同表現。
1.尿量變化
少尿、無尿或多尿。多由雙側性完全性梗阻引起,下腹及腰部疼痛并有急性腎衰表現。部分梗阻時則可引起多尿。間歇性梗阻則可反復出現少尿或無尿,緊接著出現明顯多尿。尤其出現在以往有如下病史者,盆腔手術誤扎輸尿管;盆腔惡性腫瘤蔓延擴展侵及輸尿管,新近輸尿管移植術;長期膀胱頸梗阻,新近回腸膀胱改建術;留置導尿管未沖洗,新近逆行造影術。
2.膀胱癥狀
排尿遲疑,尿流細,力弱,終末點滴,尿頻,夜尿,尿痛,尿潴留,為下尿路梗阻癥狀。發生在尿道狹窄,前列腺肥大,神經性膀胱,前列腺或膀胱腫瘤侵及膀胱頸。
3.疼痛
疼痛可為尿路梗阻突出癥狀,嚴重者呈腎絞痛,疼痛程度急劇,向外陰和腹股溝放射。患者伴有腸麻痹,狀如急腹癥。單側性梗阻位在輸尿管-腎盂連接點,或輸尿管可無痛,或腰部鈍痛發生在進水和應用利尿藥。排尿時出現腰部、脅腹部疼痛為膀胱-輸尿管反流現象。
4.腫塊
長時間尿路梗阻可使腎臟增大,腎盂積水,在脅腹部出現腫塊,在兒童尤其明顯。正常腎盞和腎盂內尿量僅5~10ml。尿路持久梗阻后,梗阻上部擴大,腎盞腎盂顯著增大,腎髓質破壞,皮質呈硬化薄層。
5.慢性腎衰
慢性緩慢進行的雙側性梗阻可首先以慢性腎衰表現,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水腫。以往無腎臟病病史,尿檢又無明顯異常的尿毒癥患者應考慮慢性尿路梗阻病因。患急性或慢性腎衰者出現肉眼血尿應考慮腫瘤,結石或血塊引起尿路梗阻所致。
6.腎小管功能缺陷
由于尿路梗阻時發生的腎小管濃縮功能障礙,水和鈉在小管內重吸收減少,引起多尿,失水,失鹽,腎性尿崩癥表現,口渴,多飲。由于失水,循環容量不足,可出現直立性低血壓,腎功能逐漸減退。亦可出現高血鉀、高血氯性腎小管性酸中毒。
7.尿路感染
對難治、反復發生尿路感染者,應考慮有否尿路梗阻或其解剖結構異常。對男性尿路感染患者更應疑及尿路梗阻。位在膀胱以下的梗阻,最易發生菌尿,膀胱內潴留尿有利于細菌繁殖,有尿潴留擴張的膀胱,對細菌免疫抵抗能力減弱。
8.高血壓
急性或慢性高血壓,單側性或雙側性腎盂積水可伴有高血壓。在雙側性腎盂積水中,水鈉潴留,高血壓為容量依賴性。在單側性尿路梗阻,梗阻側腎靜脈腎素水平升高,去除梗阻后血壓下降,腎靜脈內腎素水平恢復正常,高血壓為腎素依賴性。
9.紅細胞增多癥
腎盂積水可伴發紅細胞增多癥,在單側性梗阻中發現血漿促紅素水平升高。
10.新生兒腹水
在雙側性尿路梗阻的新生兒發現腹水,多見于患有尿道瓣的男性新生兒。
二、診斷
梗阻性腎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幼兒,兒童,成人,老年人。在腎臟疾病的鑒別診斷中應經常想到它。因為腎功能的損害和恢復與梗阻程度、部位、病因及梗阻久暫有關,因此早期診斷比較困難,但早期診斷及時處理又至關重要,關系到治療結果和病情恢復。
診斷時首先確定是否有梗阻性腎病,而后查明其梗阻的病因、病變部位、程度、有無感染以及腎功能損害的情況。
病史中應了解以往手術史、服藥史、婦科和腸道疾病史、膀胱癥狀及尿量變化。體檢應注意脅腹部腫塊,下腹部膀胱漲大,并行直腸指檢和盆腔婦科檢查。為了明確梗阻部位和范圍,需要動用以上各種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超聲波、核素腎圖檢查。如有相應改變可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