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老年人甲減起病隱匿,僅少部分病人有特征的臨床表現和體癥——疲勞,遲鈍,抑郁,肌痛,便秘和皮膚干燥等,但有時即使有上述表現,常被誤以為由于衰老所引起,而不被注意和重視,以致漏診。
1.一般癥狀
活動能力下降,遲鈍,抑郁,少言懶語,畏寒少汗,體溫低于正常,聲音嘶啞,耳聾及味覺減退等。
2.面容和皮膚
表情淡漠,面色蠟黃而蒼白,眼瞼和頰部虛腫,形成黏液水腫面容;皮膚干燥增厚,粗糙脫屑呈非壓陷性水腫,因血中胡蘿卜素增多,皮膚可呈淡黃色,因血膽固醇增高,偶可出現黃色瘤;指甲脆而增厚;毛發干枯,脆而無光澤,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眉毛稀疏,外1/3脫落;陰毛和腋毛亦稀疏脫落。
3.心血管系統
脈搏緩慢,心音低鈍,血壓偏低,心輸出量降低,心臟呈雙側普遍性增大,心律失常少見,因為甲減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下降,病久后,心肌纖維腫脹及退行性變,心肌間質黏蛋白和黏多糖沉積,水腫及間質纖維化,稱甲減性心臟病,但心衰的發生率低,對未經激素替代治療的甲減患者發生心衰需警惕其他器質性疾病合并存在,甲減患者冠心病的發生率明顯增高,但因組織代謝需要降低,心肌耗氧量減少,很少發生典型心絞痛。
漿膜腔積液:長期患甲減的病人,漿膜腔內積有液體,其中以心包積液較為重要,其特點為心率不快,積液量大,但因其發生緩慢,一般不引起心包液填塞癥狀,心包液比重高,內含高濃度蛋白質和膽固醇,而細胞數少;有時也伴有胸腔積液和腹水,其產生可能由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因局部黏液性水腫而嗜水性黏多糖和黏蛋白的堆積所致。
4.消化系統
患者常舌肥大,胃腸動力降低致食欲減退,嘔吐,腹脹,便秘,甚至出現麻痹性腸梗阻,許多患者有完全性胃酸缺乏,可能由于自身免疫同時影響胃黏膜,出現胃壁細胞自身抗體之故,肝臟可有間質水腫,肝內胡蘿卜素轉變為維生素A的過程障礙,致高胡蘿卜素血癥。
5.精神神經系統
智力和記憶力減退,感覺遲鈍,反應緩慢,但理解力尚可,嗜睡,晚期重癥者可出現精神失常,木僵和癡呆,甚至昏迷,對鎮靜藥敏感,服后可誘發昏迷,一般認為精神癥狀與腦動脈硬化和腦細胞對氧和葡萄糖的代謝降低有關;小腦征群:共濟失調,手腳動作笨拙,言語發音不清及眼球震顫;腦神經:嗅覺,味覺,視覺及聽覺減退,甚至耳聾;深腱反射:膝反射和踝反射遲鈍或消失,黏液性水腫性昏迷是本病最嚴重的表現,可在幾小時和幾天內引起死亡,多見于60歲以上長期未被診斷和治療的病人,多見于冬季,由于環境溫度降低,機體對甲狀腺素需要量增加,黏液性水腫惡化,患者嗜睡越來越嚴重,以至失去知覺,昏迷常在幾天內緩慢發展,有時亦可在感染,創傷,手術,麻醉和鎮靜藥應用不當時突然發生,臨床表現有嗜睡,低體溫,低血壓,低血糖,心動過緩,呼吸困難和四肢肌肉松弛,可伴休克及心肺腎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發生昏迷的確切機制不明確,可能是多因素綜合作用:低體溫使腦細胞不能正常工作,發生高度抑制;蛛網膜下腔或脈絡叢水腫變性,致腦脊液壓力增高;低血糖,大腦細胞對氧和葡萄糖的利用減少;甲減患者呼吸道阻力增加,肺活量和肺泡換氣功能減低,血二氧化碳濃度明顯增加,發生二氧化碳麻醉;甲減患者常合并腦動脈硬化,加之低血壓,腦血流量明顯降低;另外,甲狀腺素缺乏本身可阻礙腦細胞許多重要酶系統的活動,也與腦功能障礙有關。
6.肌肉和骨關節系統
肌肉軟弱無力,主要累及肩,臀部肌肉,偶有重癥肌無力,肌強直和肌痛常見;骨代謝減低,骨形成和吸收均降低,骨密度增加,尿羥脯氨酸等排泄降低,可有非特異性的關節疼痛。
對有怕冷,少汗,便秘,食欲減退而體重反增加,皮膚干粗,手掌皮膚發黃,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聲嘶及水腫等癥狀,或廣泛的ST-T改變,低電壓,甚至出現心包等漿膜腔積液的病人,及時做甲狀腺功能檢查,診斷并不困難。
二、診斷
對有怕冷、少汗、便秘、食欲減退而體重反增加、皮膚干粗、手掌皮膚發黃、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聲嘶及水腫等癥狀,或廣泛的ST-T改變、低電壓。甚至出現心包等漿膜腔積液的病人,及時做甲狀腺功能檢查,診斷并不困難。
由于老年人甲減表現與衰老改變或其他老年病表現常難以區分,特別是亞臨床甲減病人更無臨床線索,因此實驗室甲狀腺功能檢查是確立診斷的關鍵。對有下述情況者,即使無甲減癥狀,應考慮甲減可能,進行甲狀腺功能檢查:①有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或其他甲狀腺炎病史者;②曾因各種原因做過甲狀腺手術或甲狀腺及頸部放射治療者;③甲狀腺腫大或有結節者;④高脂血癥,尤其血清膽固醇升高者;⑤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