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病神經系統表現癥狀診斷
一、癥狀
1.臨床分期與類型
潛伏期為10天左右。多數起病急驟,臨床表現復雜,輕重差異很大。
根據發病原理可將本病臨床病程分為敗血癥期和免疫反應期。
另據臨床特點又可分為流感傷寒型、肺出血型、黃疸出血型(又稱Weil病)、腦膜腦炎型、腎功能衰竭型及后發癥等。
(1)敗血癥期:
①急性期(起病后1~10天)主要有發熱、全身酸痛、結膜充血、腓腸肌疼痛、淋巴結腫大等,以腓腸肌痛較突出。除上述毒血癥癥狀外,涉及各臟器均有其特殊的表現,如流感、肺大出血、黃疸、腎功能衰竭和腦膜腦炎癥狀等。
②恢復期(起病第7~10天后)多數患者熱退后各種癥狀逐漸消失而獲痊愈。少數患者在熱退后幾天至6個月或更長時間可再出現發熱、眼部(常見者為虹膜睫狀體炎、脈絡膜炎或全葡萄膜炎)及神經系統后發癥。
(2)免疫反應期:
一般將發生于病程早中期的癥狀稱為敗血癥或并發癥,而將中毒癥狀消退后又起的癥狀稱為后發癥,此乃系免疫反應所致。
2.急性神經系統損害的臨床表現 表現為腦膜腦炎型,
起病后2~3天左右,出現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嗜睡、譫妄或昏迷,部分患者有抽搐、癱瘓等,頸項強直,克氏征與布氏征均陽性。
重者可發生腦水腫,腦疝導致呼吸衰竭。單純腦膜炎者預后較好,腦炎或腦膜腦炎者病情較重。神經系統后發癥較多見,早期后發癥以單神經炎、多發性神經炎、神經根炎及腦神經癱瘓為主,晚期并發癥以腦血管病多見。
鉤端螺旋體腦動脈炎患者多為12歲以下兒童及青年人,多系輕型或隱性感染。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常在急性期癥狀消失后1~5個月出現偏癱和失語等癥狀,反復多變是其臨床特點之一。
二、診斷
主要依據:
1.在本病流行地區,夏秋季節,于1~3周內有疫水接觸史或病畜接觸史。
2.臨床上出現寒熱、酸痛、全身乏力、眼紅、腿痛、淋巴結腫大等三癥狀、三體征。
3.出現神經系統損害的臨床表現;或在患過鉤體病后半月到9個月出現腦血管病樣表現和周圍神經損害的表現。
4.結合血清學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但對本病的確診,應有病原學的依據。患者的血、腦脊液和尿培養可發現病原體,但難以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血清免疫學檢查,不論在急性期或免疫期,均有助于確診,尤其對于沒有急性期表現的腦動脈炎患者有意義。
凝集溶解試驗(MAT)效價達到或超過1∶400為陽性;病后l周出現,15—20天達高峰,可持續多年。也可用補體結合試驗、間接凝集試驗測定鉤端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有助早期診斷。近年用鉤體抗體致敏乳膠進行反向乳凝試驗,于病初3天內可查出鉤體抗原,3~5min出結果,簡便、快速、敏感,有早期診斷價值。
纖維素膜漬片法(DSA)是新近發展的一種方法,用鉤體廣譜反應原浸漬纖維素片制成試紙樣檢測條,以檢測鉤體特異性IgM抗體(張志安等,2000)。研究證實,DSA對于鉤體病的診斷和快速篩查具有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