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型頸椎病癥狀診斷
主要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癥狀,其次為椎動脈周壁上交感神經節后纖維受刺激后所引起的交感神經癥狀,頸部癥狀則較輕。
1.頸椎病的一般癥狀
因其屬于頸椎病中的一型,因而其必然具有頸椎病的一般癥狀,如頸痛、后枕部痛、頸部活動受限等。如病變同時波及脊髓或脊神經根,則出現相應的癥狀。對頸部癥狀應注意檢查,其是除外椎動脈第一段、第三段和第四段供血不全的主要根據之一。
2.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癥狀
椎動脈分為四段,其中任何一段病變引起缺血時,均可出現相類同的癥狀,本型頸椎病的病變主要位于椎動脈第二段,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
(1)偏頭痛:為多發癥狀,發生率約在80%以上,常因頭頸部突然旋轉而誘發,以顳部為劇,多呈跳痛或刺痛。一般均為單(患)側,有定位意義;如雙側椎動脈受累時,則表現雙側癥狀。
(2)迷路癥狀:亦較多發,主要為耳鳴、聽力減退及耳聾等癥狀。其發生率約為80%,主要是由于內耳動脈供血不全所致。
(3)前庭癥狀:主要表現為眩暈,發生率約為70%左右。其發生、發展及加劇與頸部旋轉動作有直接關系。應注意與梅尼埃病鑒別。
(4)記憶力減退:約60%的病例出現此種現象,往往在手術剛結束(椎動脈減壓性手術)患者即主訴“頭腦清楚了”。甚至發病多年不能下棋的患者,術后當日即可與病友對弈獲勝。
(5)視力障礙:約有40%的病例出現視力減退、視物模糊、復視、幻視及短暫的失明等,主要是由于大腦枕葉視覺中樞以及第Ⅲ、Ⅳ、Ⅵ腦神經核(位于腦干內)和內側束缺血所致。
(6)精神癥狀:以神經衰弱為主要表現,約占40%。其中精神神經抑郁者較多,欣快者較少。多伴有近事健忘、失眠及多夢現象。
(7)發音障礙:較少見,約占20%。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清、嘶啞及口唇麻木感等,嚴重者可出現發音困難,甚至影響吞咽。主要是由于延髓缺血及腦神經受累所致。此癥狀更多見于高位側索硬化癥患者,應注意鑒別。
(8)猝倒:系因椎動脈痙攣引起錐體交叉處突然缺血所致,多系突然發作,并有一定規律性。即當患者在某一體位頭頸轉動時,突感頭昏、頭痛,患者立即抱頭,雙下肢似失控狀發軟無力,隨即跌(坐)倒在地。發作前多無任何征兆,在發作過程中因無意識障礙,跌倒后即可自行爬起。其發生率約在20%左右。
3.自主神經癥狀
由于椎動脈周圍附有大量交感神經的節后纖維,因此當椎動脈受累時必然波及此處的交感神經而引起自主神經系統的平衡失調。臨床上以胃腸、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癥狀為多。個別病例可出現Horner征,表現為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及眼球內陷等。由于人體組織的復雜性,尤其是中年以后的機體,各個器官可能患有各種疾患,因此難以將其統統歸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來解釋,只有那些檢查陰性者方可考慮;但明確結論尚需通過治療(包括手術)才可得到正確判斷。
主要依據以下諸要點:
1.有上述椎-基底動脈缺血征(以眩暈為主)和(或)曾有猝倒病史。
2.旋頸誘發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椎體間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
4.一般均有較明顯的交感神經癥狀。
5.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暈。
6.除外椎動脈第一段(進入第6頸椎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7.除外神經官能癥與顱內腫瘤等。
8.本病的確診,尤其是手術前定位,應根據MRA、DSA或椎動脈造影檢查結果;椎動脈血流圖及腦血流圖僅有參考價值,不宜作為診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