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非霍奇金惡性淋巴瘤檢查
1.外周血象:
早期患者血象多正常,繼發自身免疫性溶血或腫瘤累及骨髓可發生貧血、血小板減少及出血。9%~16%的患者可出現白血病轉化,常見于彌漫型小淋巴細胞性淋巴瘤、濾泡型淋巴瘤、淋巴母細胞性淋巴瘤及彌漫型大細胞淋巴瘤等。
2.生化檢查:
有血沉、血清乳酸脫氫酶、β2-微球蛋白及堿性磷酸酶升高,單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以上改變常可作為腫瘤負荷及病情檢測指標。
3.血沉:
血沉在活動期增快,緩解期正常,為測定緩解期和活動期較為簡單的方法。
4.免疫學表型檢測:
單克隆抗體免疫表型檢查可識別淋巴瘤細胞的細胞譜系及分化水平,用于診斷及分型常用的單克隆抗體標記物包括CD45(白細胞共同抗原)用于鑒定其白細胞來源;CDl9、CD20、CD22、CD45RA、CD5、CDl0、CD23、免疫球蛋白輕鏈κ及γ等用于鑒定B淋巴細胞表型;CD2、CD3、CD5、CD7、CD45RO、CD4、CD8等鑒定T淋巴細胞表型;CD30和CD56分別用于識別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及NK細胞淋巴瘤,CD34及TdT常見于淋巴母細胞淋巴瘤表型。
5.遺傳學:
9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存在非隨機性染色體核型異常,常見為染色體易位、部分缺失和擴增等。不同類型(entity)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多有各自的細胞遺傳學特征。非霍奇金淋巴瘤是發生于單一親本細胞的單克隆惡性增殖,瘤細胞的基因重排高度一致。IgH基因重排常作為B細胞淋巴瘤的基因標志,TCR γ或β基因重排常作為T細胞淋巴瘤的基因標志,陽性率均可達70%~80%。細胞遺傳學及基因標志可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診斷、分型及腫瘤微小病變的檢測。
6.骨髓象:
早期正常,晚期浸潤骨髓時骨髓象可發生變化,如找到淋巴瘤細胞,此時可稱為淋巴瘤白血病。
7.病理學檢查:
肉眼檢查淋巴樣腫瘤外觀為均質的黃色或粉紅色的腫塊,盡管內部小葉狀顯而易見,其邊界輪廓常常分明。顯微鏡下,這些腫瘤要區分為良性和惡性類型可能困難,因為它們代表細胞形態發展變化的連續譜。盡管某些腫瘤可明確診為良性反應性淋巴細胞增生,其他診為惡性淋巴瘤,但有部分處于過渡的稱為非典型性淋巴細胞增生的細胞形態。為了解決診斷問題,已提出良性反應性、非典型性淋巴增生及惡性淋巴瘤的診斷標準。
反應性淋巴細胞增生:病變由彌漫增生的淋巴細胞組成,與炎性假瘤相比,淋巴增生更顯著,淋巴樣濾泡更常見,病變以小而圓的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并有漿細胞等多形性排列為特征。常見有活躍的有絲分裂的生發中心。有一原始纖維基質伴有數個嗜酸性細胞和內皮細胞增生。非典型淋巴細胞增生:代表介于反應性淋巴細胞增生和惡性淋瘤的中間過渡性病變。以淋巴細胞組成為特征。淋巴細胞多呈彌漫性增生,淋巴樣濾泡較少。病變主要由成熟細胞組成。與反應性淋巴增生不同之處是不成熟的淋巴細胞數量較多,并可見生發中心外有核分裂像存在。惡性淋巴瘤:由形態學上較單一的、不成熟的淋巴細胞或明顯異型性的淋巴細胞組成,以有較多、較大核分裂像的退行發育細胞、較多的多形核和常常并存核仁為特征。淋巴濾泡缺乏或不明顯,內皮細胞增生也不明顯。
病理組織學上良性反應性淋巴增生顯示具有淋巴濾泡,伴有反應性生發中心及包括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和漿細胞的多種細胞組成為特點;而惡性淋巴瘤則以淋巴樣浸潤性病變,細胞學上為單型性、非典型性細胞組成為特征。根據病理學特征將眼眶淋巴組織增生病分為炎性假瘤、反應性淋巴增生、不典型淋巴細胞增生及惡性淋巴瘤四類。通過病理組織學分類與免疫學分類的有機結合,可為臨床診治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病理學檢查是診斷MHL及病理類型的主要依據。
8.超聲探查:
由于淋巴瘤是由大量淋巴細胞組成,纖維組織間隔很少。A超顯示病變內呈低反射,聲衰減不明顯,邊界清楚。B超顯示病變呈不規則形、扁平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內回聲少,聲衰減輕。一般CDI常發現病變內有較豐富的血流。
9.CT掃描:
多數腫瘤位于眼眶前部并累及包繞眼球、眼外肌或視神經,邊界不清楚,形狀不規則,增強明顯。很少出現骨破壞,但可充滿眼眶。
10.MRI:
淋巴瘤多位于淚腺、眼瞼,也可彌漫侵及眶內軟組織。在MRI上TlWI多為中信號,T2WI為高信號,或中高異質信號,增強明顯。由于病變呈浸潤性增生,可顯示包繞眼眶正常結構,甚至充滿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