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細胞計數與分類 早期有過敏反應的患者白細胞總數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加,前者大多在(10~20)×109/L之間,后者在20%以上。如有細菌繼發感染,除白細胞總數增加外,中性粒細胞亦顯著增加。
2.血液微絲蚴的發現 絲蟲病的確診有賴于微絲蚴的發現,通常采用外周血液的檢查,大多自夜10時至次晨2時微絲蚴最易找到,如夜間血中超出150條/60μl,白晝亦可找到。
(1)鮮血法:用血紅蛋白計吸管吸取耳垂血20μl,在低倍顯微鏡下找微絲蚴。陽性者可見微絲蚴自由擺動,前后卷曲,頗為活躍。
(2)涂片法:耳垂取血三大滴(約等于60μl)置于玻片中心,涂成厚薄均勻邊緣整齊的長方形或橢圓形厚血片,約2cm×3cm大小。自20世紀80年代起,又統一規定為120μl,即六大滴雙片法。染色可用品藍或硼砂亞甲藍染色法,如鑒別蟲種有困難時可用吉姆薩或蘇木精染色。采用熒光色素吖啶橙染色法,亦可提高微絲蚴檢出率。
(3)濃集法:微絲蚴的濃集法很多,都是將血液內的紅細胞溶解后,離心沉淀,吸取沉渣,尋找被集中在沉渣內的微絲蚴。常用的溶血劑為蒸餾水。
(4)微孔膜過濾法:用含有5%枸櫞酸鈉0.1ml的10ml注射器抽血1 m1混勻,再吸10%teepol液9ml(或2%吐溫80液或0.1%碳酸氫鈉液)混勻溶血,將注射器接25 mm直徑的5μm孔徑微孔膜過濾器,溶血液通過薄膜濾下,微絲蚴留于薄膜上,取下薄膜用0.1%蘇木精或0.1%亞甲藍染色后鏡檢。
(5)微絲蚴白天誘出法:在白天口服乙胺嗪100mg后,1h內微絲蚴可以在外周血液內查到。本法不宜作普查絲蟲病的方法。在門診檢查,可作參考。
3.各種體液微絲蚴檢查 鞘膜積液、乳糜尿、淋巴、眼前房水等液體中檢查微絲蚴,可用直接涂片、染色鏡檢或離心濃集法檢查。
4.免疫學診斷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免疫學診斷方法有:
(1)皮內試驗:注射犬惡絲蟲抗原0.05ml于受試者前臂皮內,15min后丘疹超過0.9 cm者為陽性。此試驗與絲蟲病患者體征符合率為73.6%~96.6%,與血中帶微絲蚴陽性符合率為86.2%~94.1%,但與血吸蟲病可產生輕度交叉反應。本法只具過篩及輔助診斷價值,在防治后期也不宜用于監測。
(2)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以長爪沙鼠等動物模型收集的成蟲和微絲蚴作抗原,熒光抗體采用羊抗人IgG熒光抗體結合物,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異性。以成蟲切片作抗原,其敏感性為92%~98%,特異性為95%;以微絲蚴切片作抗原,敏感性達92%~96%,特異性為98%。本法可作為絲蟲病輔助診斷和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現場監測。缺點仍是不能用于療效考核,及區別患者屬于既往感染或活動感染。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采用馬來絲蟲、犬惡絲蟲、指狀腹腔絲蟲及微絲蚴等可溶性抗原,ELISA測定抗體,與絲蟲病患者的陽性符合率為85%~100%,假陽性反應為1.5%~8.2%。用微絲蚴或成蟲ES抗原對微絲蚴血癥者陽性符合率為93%~95%,非流行區健康人及腸道線蟲感染者均為陰性反應。本法檢測人體絲蟲病抗體,具有較高特異性和敏感性,適用于現場調查。同樣本法不能用于療效考核及區別患者是否為活動性感染。
(4)檢測循環抗原:WHO推薦應用免疫色譜技術(immunochromatographic,ICT)測試卡檢測班氏絲蟲抗原。據報告,該法敏感性為90%~98%,特異性達99%~100%。
用單克隆抗體酶聯免疫吸附試驗(McAb ELISA)和斑點酶聯法(Dot-ELISA)檢測絲蟲病患者血清中抗原,特異性分別為94%和96%,Dot-ELISA可檢出0.055μg/L抗原,而McAb ELISA僅能檢出10μg/L抗原。兩者均能檢出活動性感染作為絲蟲病防治的后期監測、搜索殘存傳染源和評價防治效果。
5.分子雜交及DNA重組技術 目前基因克隆和DNA技術正應用于絲蟲病診斷,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6.乳糜尿與淋巴尿 前者呈乳白色,可用乙醚提取,以蘇丹Ⅲ染色,在顯微鏡下可見紅黃色油點。淋巴尿的肉眼檢查與正常尿無異,其含量以蛋白質為主,也有少數紅細胞,但無管型。自鞘膜積液穿刺而得的乳糜液與淋巴液,與乳糜尿及淋巴尿大致相同,自其沉淀中可發現活動的微絲蚴。
7.活組織檢查 將疑似的病變組織,如下肢淺表淋巴結、附睪結節切取小塊,進行病理檢查,可找到成蟲及可見相關的病理變化。
淋巴管造影 絲蟲病患者常顯示擴張的輸入淋巴管和狹小的輸出淋巴管,淋巴結實質顯影有缺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