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代償期多正常,失代償期多有程度不等的貧血,脾亢時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減少。
2、尿常規及尿三膽
有黃疸及腹水時,尿中尿膽元增加,也可出現膽紅素。有時可出現蛋白及管型。
3、肝功能實驗
血清白蛋白降低 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率降低或倒置,在血清蛋白電泳中白蛋白減少,γ-球蛋白顯著增高;血清膽紅素不同程度升高;血清膽固醇脂降低;血清轉氨酶SGPT輕、中度增高,肝細胞嚴重壞死時,則AGOT活力常高于AGPT;由于纖維組織增生,單胺氧化酶(MAO)往往增高;凝血酶元不同程度延長,注射維生素K亦不能糾正;肝臟靛青綠(ICG)廓清試驗,靛青綠為一種染料,靜脈注射后由于肝臟選擇性攝取,排入膽汁,不從腎臟排出,也不參與腸肝循環。是臨床初篩肝病患者很有實用價值的試驗。劑量為0.5mg/kg,15分鐘后測定其潴留率,正常值為7.83±4.31%,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償期,潴留率明顯增高,約50%以上。
4、免疫學檢查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查出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標志物;細胞免疫檢查約半數以上患者的T淋巴細胞降低,E-玫瑰花結、淋巴細胞轉化率降低。體液免疫顯示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以IgG增高最為明顯,通常與Υ-球蛋白的升高相平行,其增高機理系由于腸原性多種抗原物質,吸收于肝后不能被降解,引起的免疫反應。此外,尚可出現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平滑肌抗體、線粒體抗體和抗肝細胞特異性脂蛋白抗體等。
5、腹水檢查
一般為漏出液;如并發自發性腹膜炎時可轉變為滲出液,或介于漏出及滲出液之間。應及時送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若為血性,除考慮并發結核性腹膜炎外,應高度疑有癌變, 應作細胞學及甲胎蛋白測定。
二、影像學檢查及其他檢查
1.超聲波檢查
肝硬化時由于纖維組織增生,超聲顯示均勻的、彌漫的密集點狀回聲,晚期回聲增強。肝體積可能縮小。如有門靜脈高壓存在,則門靜脈增寬,脾臟增厚。
2.肝穿刺活組織檢查
用此法可以確定診斷同時可了解肝硬化的組織學類型及肝細胞受損和結締組織形成的程度。但如果取材過少,可有假陰性。目前多采用快速穿刺法,操作簡單,并發癥少而安全。
3.腹腔鏡檢查
是診斷肝硬化的可靠方法之一,可直接觀察肝表面。典型者可見肝表面結節狀、腹壁靜脈曲張及脾大。還可以在直視下行肝穿刺取活組織檢查。對于臨床不能確診的病例經此項檢查可確診,并可以發現早期病變。
4.食管X線鋇餐檢查
食管靜脈曲張時,曲張靜脈高出黏膜,鋇藥于黏膜上分布不均出現蟲蝕樣或蚯蚓樣充盈缺損,縱行黏膜皺襞增寬。胃底靜脈曲張時,鋇藥呈菊花樣充盈缺損。
5.食管鏡或胃鏡檢查
可直接觀察食管、胃有無靜脈曲張,并了解其曲張程度和范圍,有助于對上消化道出血的鑒別診斷。通過胃鏡檢查靜脈曲張的正確率較食管X線鋇餐檢查為高。
6.放射性核素掃描
用膠體198金或其他核素作肝掃描,肝硬化病人肝區可見放射性普遍稀疏,不均勻或斑點狀放射減低區。用99m锝和113m銦的掃描可見脾臟大小及形態。肝硬化時,代償期可見肝影增大,晚期肝影縮小,脾影增大。
7.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
對肝硬化診斷價值較小。早期呈肝大,密度低。晚期肝縮小,密度多增高,伴脾大和腹水。有人認為可用舌葉與右葉寬度比值來診斷肝硬化,二者比值>65%,肝硬化可能性極大;<6%可能性較小。
8.選擇性肝動脈造影術
可反映肝硬化的程度、范圍和類型,對與原發性肝癌的鑒別有一定意義。
9.經皮脾靜脈造影
可觀察脾靜脈、門靜脈及側支靜脈的影像,鑒別門靜脈高血壓系肝內抑或肝外梗阻引起。并能了解側支循環的程度和血流方向,為分流術提供資料。
10.肝靜脈導管術
可以測肝靜脈壓,以了解門靜脈壓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