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缺乏病鑒別
應認真進行鑒別診斷以免因漏診而貽誤有效的治療,或因誤診為局部炎癥而進行不必要的外科手術。
1、肢體腫痛
應與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蜂窩織炎和深部膿腫等鑒別。這些病多見于單側肢體,并有局部紅腫與灼熱,全身癥狀顯著,多有高熱、中毒現象及白細胞增加,均與壞血病明顯不同。風濕性關節炎少見于2~3歲以下嬰兒,且為游走性,還有其他風濕熱的特異性癥狀和體征可資鑒別。
壞血病的骨膜下出血有時需與腫瘤鑒別,但壞血病其他癥狀易與腫瘤識別,必要時可借助X線檢查及治療試驗即可明確診斷。
嬰兒性骨皮質增生癥的周身癥狀及骨骼壓痛有時與壞血病相似,但病變多見于扁平胃,如下頜骨、肩胛骨、顱蓋骨、鎖骨等。面部常多累及,有時也同時累及四肢。血沉增快及血清堿性磷酸酶增多,有助于鑒別。其發病年齡多在生后6個月期間,壞血病則多在6個月以后。骨皮質增生癥的病程很不規律,短者數周,長者數月,有時反復發作,一般自然痊愈。X線檢查可見骨質增生和骨皮質變厚,經數月漸消,與壞血病無共同之處。
肢痛病發病年齡不同于壞血病,并具有特征性的手足皮膚發紅、發癢和劇痛,高血壓,出汗及羞明,嚴重者手指和足趾變黑,甚至脫落。易與壞血病鑒別(參閱中毒篇汞中毒節)。
2、肢體假癱
須與脊髓灰質炎、佝僂病、創傷、先天性梅毒等鑒別:
①脊髓灰質炎表現弛緩性癱瘓,無腫痛,并有其他周身性癥狀,與壞血病迥然不同;
②佝僂病有特殊體征和X線所見;
③創傷病例應有受傷史,而雙側對稱受傷者極少。X線檢查其差別非常顯著;
④先天性梅毒多發生于4個月以下幼嬰,母親患顯型或隱型梅毒,患兒具有先天梅毒的特異性體征,血清學檢驗及X線長骨攝影可資鑒別。
3、出血癥狀
應與其他出血性疾病鑒別:
①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血友病等可根據血小板、出血和凝血時間及其他凝血試驗和家族史予以鑒別;
②白血病的出血,同時血象及骨髓象有其特征性變化;
③敗血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有神經系統體征及腦脊液變化,還易從皮膚紫癜內及腦脊液內找到致病菌,容易鑒別;
④眼窩出血和眼球突出時應與神經母細胞瘤及慢性黃色瘤鑒別,后二者無其他壞血病的特征;
⑤牙齦出血時,當與牙齦炎鑒別,后者在嬰兒少見,其牙齦大都潮紅,且不伴有壞血病的其他癥狀。
4.早期毛囊角化
即使形成角化癥以后,也須同維生素A缺乏時的皮膚變化相鑒別。但維生素A缺乏的毛囊角化癥常伴發維生素C缺乏的毛囊周圍出血。淤點是重癥維生素C缺乏病具有的特征性臨床表現。維生素C缺乏病的淤點較大,較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其他紫癜更帶紫色,類似上止血帶時所產生的淤點。常見于前臂伸側毛發生長區域。隨著維生素C缺乏病的發展,在受壓或外傷區域可出現淤斑,此后,在皮下、肌肉、關節內可有大量出血。
5.齒齦炎
維生素C缺乏是主要原因。其他,如牙石刺激、妊娠及月經期亦可見齒齦出血;尿毒癥、糖尿病等疾病亦可有齒齦炎及齒齦出血;維生素B1缺乏病(腳氣病)、癩皮病等也可發生類似維生素C缺乏病的齒齦炎及齒齦出血。此外,礦物質及藥物中毒也可有齒齦出血,如汞中毒的口腔炎,齒齦多腫脹,易出血;鉛、鉍、磷中毒亦可引起齒齦松腫、出血。由此可見局部的、全身的、營養性的、非營養性的多種因素均可引起齒齦炎、齒齦出血,診斷時應加以鑒別。
維生素D缺乏病串珠則兩側對稱,無內側凹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