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尿路感染鑒別
尿感應與下述疾病鑒別。
1.發熱性疾病
當急性尿感以發熱等全身感染癥狀較突出,而尿路局部癥狀不明顯時,易與發熱性疾病混淆,如流感、瘧疾、敗血癥、傷寒等,約占誤診病例的40%。但如能詳細詢問病史,注意尿感的局部癥狀,并作尿沉渣和細菌學檢查,鑒別不難。
2.腹部器官炎癥
有些病例可無尿感的局部癥狀,而表現為腹痛、惡心、嘔吐、發熱、白細胞數增高等,易誤診為急性胃腸炎、闌尾炎、女性附件炎等,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及時作尿常規和尿細菌學檢查,則可鑒別。
3.尿道綜合征
又稱無菌性尿頻、排尿不適綜合征。Stamm等指出,在有下尿路癥狀群的婦女,即有尿頻、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適、膀胱區疼痛者,可分為兩組。約70%的患者有膿尿和細菌尿(可僅為100/ml),乃是真正的尿感患者;而另約30%的患者,則不是真正的尿感。尿道綜合征是指僅有尿頻、排尿不適的癥狀,而無細菌尿的患者。據我們的經驗,尿道綜合征在臨床上很常見,常被基層醫生誤診為尿感,而長期服用抗菌藥物。尿道綜合征患者,在確實排除尿路的結核菌、真菌和厭氧菌感染后,下一步就應確定有無尿路衣原體感染的可能。唯這些患者中常有不潔性交史和尿中有白細胞,在服用四環素7~10天后,癥狀會消失,其診斷不難。如能依次除外上述的可能性,則患者可診斷為非微生物引起的尿道綜合征,多見于中年婦女,尿頻常較排尿不適的表現更為突出,常有長期使用抗生素而無效病史。其病因尚不明了,有人認為可能與尿路局部刺激或過敏有關,如外用避孕藥或工具、洗浴液、除臭噴霧劑等;亦有人認為可能是尿路動力學功能異常,特別是逼尿肌和括約肌的共濟失調;還有人認為某些下尿路的非感染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也可引起。唯據我們的有限經驗,這些患者中大部分是由焦慮性神經官能癥引起,他們多有明顯的心理因素,當注意力分散時,尿頻的癥狀可明顯減輕。長期服用地西泮有一定療效。
4.腎結核
有些尿感以血尿為主要表現,膀胱刺激征明顯,易誤診為腎結核。但腎結核膀胱刺激征每更突出;晨尿結核菌培養可陽性,而普通細菌培養陰性;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桿菌;靜脈腎盂造影可發現腎結核X線征;部分患者可有肺、生殖器等腎外結核病灶以及抗結核治療有效等可資鑒別。但要注意,腎結核常可與普通尿感并存。因此,如患者經積極抗菌治療后,仍有尿頻、排尿不適癥狀或尿沉渣異常者,應高度注意腎結核存在的可能性,宜作相應檢查。
5.慢性腎小球腎炎
如有水腫、大量蛋白尿則鑒別不難。腎盂腎炎的尿蛋白量一般在1~2g/d以下,若>3g則多屬腎小球病變。但本病與隱匿性腎炎較難鑒別,后者尿常規中有較多紅細胞,而腎盂腎炎則以白細胞為主。此外,尿培養、長期觀察患者有無低熱、尿頻等癥狀亦有助鑒別。晚期腎小球腎炎繼發泌尿道感染時,鑒別困難,此時可詳細詢問病史,結合臨床特點加以分析。
6.前列腺炎
50歲以上的男性,有前列腺增生、肥大、放置導尿管、接受膀胱鏡檢等情形時易患此病。常表現為尿頻、尿痛、尿液檢查有膿細胞,與急性膀胱炎易相混淆。但是,急性前列腺炎除畏寒、發熱、血白細胞總數升高外,可有腰骶部和會陰部疼痛,以致坐立不安,慢性前列腺炎除尿檢異常外臨床癥狀多不明顯。前列腺按摩獲得前列腺液進行檢查,可見白細胞數>10個/HP,前列腺B超有助于鑒別診斷。
7.小管間質性腎炎
各種小管間質性腎炎,如反應性小管間質性腎炎(即系統感染引起的小管間質性腎炎)、變應性小管間質性腎炎(藥物相關的急性小管間質性腎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相關腎病、重金屬中毒性腎病、放射性腎炎、反流性腎病等,均可引起膿尿,但屬于無菌性膿尿,細菌培養陰性。由血行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小管間質性腎炎,近來有增多趨勢,我科每年診治10余例由吸毒相關性系統感染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小管間質性腎炎。
8.高鈣尿癥
高鈣尿癥可引起尿頻、尿急、尿痛,但一般無膿尿,細菌培養陰性,尿ca/Cr比值及24h尿鈣增高。
9.血尿
各種原因引起大量血尿時,可引起尿頻、尿急、尿痛,但尿中白細胞顯著少于紅細胞,進一步檢查常能發現引起血尿的原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