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下列因素可誘發膽道蛔蟲癥:
①腸功能紊亂:如發熱腹瀉,腸腔內環境發生改變,促使蛔蟲活動增強。
②驅蟲藥不足,激惹蛔蟲活動增強。
③藥物或飲食改變了腸腔內酸堿度,蛔蟲厭酸喜堿,低酸可促使蛔蟲逆行向上。小兒腸道內常有蛔蟲寄生,但一般不出現癥狀,當饑餓、高熱、胃腸道術后或服用驅蟲藥劑量不當后,改變了機體的正常環境。胃腸道功能紊亂,內在環境改變,加上蛔蟲有鉆孔的習性,蛔蟲就可以竄到十二指腸。當膽道下端Oddi括約肌松弛、功能不全、膽道擴張、嗜堿性的蛔蟲容易鉆入膽道。蛔蟲進入膽道后的機械性刺激使膽道口括約肌痙攣,也帶來了膽道感染。
二、發病機制
當空腸、回腸內蛔蟲受到刺激,可逆行向上至胃和十二指腸;蛔蟲有鉆孔的習性,當Oddi括約肌放松時,蛔蟲即進入膽總管、肝管,甚至進入肝內,蛔蟲進入膽道后因蟲體的活動引起平滑肌痙攣發生劇烈上腹疼痛,并可因蟲體帶入細菌(主要是大腸埃希菌)發生膽道感染,引起肝膿腫,可嚴重地威脅患兒生命。一般小兒膽道蛔蟲癥多為一條蛔蟲的前半部進入膽道,但也曾見過數十條蛔蟲進入一個4歲小兒膽總管內的報道。蛔蟲進入膽道后,可自動或被動排出。膽道內蛔蟲退出有3種形式:
①部分蟲體在膽管內,尾部仍在十二指腸,因頭部受到膽管痙攣的壓迫,尾部強烈卷曲使蟲體退出膽道,這種形式最多見;
②蟲體全部進入膽管,以后蟲頭調轉,漸漸鉆出。
③蟲體死亡或麻痹后,部分腐爛,隨膽汁排出,然而數量較多的蛔蟲進入膽道或肝內,則不易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