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營養缺乏、腸道感染、藥物或工業毒物中毒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肝硬化時引起腎小球彌漫性硬化病變使腎臟解剖和功能發生異常。
二、發病機制
肝性腎小球硬化的發病機制還不清楚。目前多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1.與免疫復合體有關
在腎小球沉積物有顯著的IgA沉積,抗原可能來自于消化道的細菌、病毒或食物成分。
由于肝硬化肝細胞庫普弗細胞功能障礙,病變肝臟不能清除來自腸道的外源性抗原,再由于側支循環形成等,抗原物質未經處理直接進入血循環而激發抗體的產生。
有報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常有較高的大腸埃希桿菌抗體和免疫球蛋白,肝小葉結構的破壞和纖維化程度越嚴重,其水平越高。由于不少肝硬化患者是由病毒性肝炎演變而來,也有不少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長期攜帶HBsAg,因此乙型肝炎抗原所形成的免疫復合體可導致腎小球損傷,而自身免疫機制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2.腎血流動力學的改變
在失代償性肝硬化中,腎小球濾過率和腎血漿流量變化范圍廣泛,從超正常值到嚴重的腎功能衰竭。許多病例腎小球濾過率正常,但重病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GFR)和腎血漿流量大都減低。
肝硬化時總血漿容量增加,但由于它的分布集中于門脈和內臟的血管床,使有效血漿容量減低。失代償性肝硬化患者的腎皮質缺血,腎血漿流量降低。給失代償性肝硬化患者以前列腺素A,腎小球濾過率、腎血漿流量和尿鈉排泄均增高。
給肝硬化伴有腹水的患者以血管緊張素,則引起利鈉和利尿。腹水引起的腹內壓力增高,可影響腎小球濾過率和腎血漿流量。隨腹腔穿刺放液,連續測定腎小球濾過率和有效腎血漿流量,發現在行穿刺術后的1h內均有明顯的上升。采取俯臥位躺著,腎小球濾過率有暫時的改善。移去少量腹水,心臟輸出可暫時增高,而移去大量腹水則心輸出量下降,因腹水重新產生造成血漿容量減少所致。
3.鈉排泄受損
許多研究證明失代償的門脈性肝硬化患者常有顯著的鈉潴留,排出的尿液幾乎不含鈉。鈉負荷時形成腹水和水腫,并有晚上鈉排出增加的顛倒情況。尿中氯化鈉的排出取決于腎小球濾過和腎小管重吸收。從肝硬化患者和動物實驗中證明所有腎單位節段都增加氯化鈉的重吸收。
肝硬化時腎小管對氯化鈉重吸收增加的機制還不清楚。可能有以下幾個因素:腎血流動力學,腎小管周圍物理因素,醛固酮和利鈉激素。
有證據強力支持肝硬化中鈉潴留的機制為有效循環血漿容量的減少。將鈉潴留的肝硬化患者放在水缸里浸到頭頸可引起利鈉和利尿。這是由于血容量重新分配,中央血容量增高,而總血容量和血漿成分沒有改變。進一步研究發現與鹽皮質激素有關,肝硬化患者的血漿醛固酮增高,由于腎上腺分泌增加,乃腎素-血管緊張素刺激的結果,使激素降解代謝降低。但有證據認為醛固酮在肝硬化氯化鈉潴留中僅起有限的作用,因為抑制醛固酮不能發生利鈉,而鈉矚潴留、水腫和腹水能發生在醛固酮分泌過多的肝硬化中。以上說明鹽潴留尚有其他機制參與,認為可能有一種抑制近端腎單位重吸收鈉的因素。
腎小管性酸中毒可以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疾病的腎臟表現,從這些患者(慢活肝、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隱原性肝硬化)的腎活檢中可顯示遠曲小管和間質組織被致敏的單核細胞或自身抗體所損害,其特點相似于尸體供腎移植后,因免疫學損害而發生的腎小管性酸中毒。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發生腎小管性酸中毒的另一個發病機制可能與銅代謝紊亂有關。銅主要通過膽汁排泄,當疾病進展引起膽道阻塞,銅不能從肝排泄,則主要依靠血漿銅藍蛋白的產生,但肝病中銅藍蛋白合成速率降低,因此發生全身性銅潴留,銅毒性損害腎小管。在肝豆狀核變性,全身組織(肝、腎、腦和角膜)有銅沉積,血清銅降低而尿中銅排泄增加,損害腎小管尿酸化作用,表現為近端型和遠端型,歸因于銅毒性的直接損害,并認為是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