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老年女性尿路感染發生的原因:角化細胞減少,使陰道自潔作用降低,細菌易于在前庭和陰道內繁殖。女性雖然易發生尿路感染,但是否發病,主要取決于機體的內在因素,與機體抵抗力減弱、尿道解剖及生理特點改變及內環境異常有密切關系。
引起尿路感染的細菌多為革蘭陰性桿菌,約占62.6%,主要包括大腸埃希桿菌及副大腸埃希桿菌,占60%~80%。其次依次為變形桿菌、克雷白桿菌、產氣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革蘭陽性球菌為33.6%,其中55.6%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另外還可見真菌、病毒、寄生菌等。還有復雜因素或院內感染的尿路感染。
多數情況下,大腸埃希桿菌的感染限于下尿道,變形桿菌感染常見于上尿道,腸道菌群中,厭氧菌比需氧菌多得多,但由厭氧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則極少見。
二、發病機制
1.尿路防御功能
(1)卵巢分泌雌激素使前庭及陰道內pH值保持在4.5酸性環境,細菌不易繁殖,幼年或絕經后pH值可達7,在堿性環境下,細菌較易繁殖而發生感染。
(2)膀胱有規律地排尿,尿液不斷流動,可稀釋及排出進入膀胱的少量細菌,只要尿流通暢,膀胱排空正常,細菌在尿路內難以停留,因此殘余尿越多,停留于膀胱內時間越長,發生尿路感染可能性越大。
(3)膀胱黏膜有殺菌能力,可分泌IgA,具有抗菌作用,尿液中高濃度尿素和有機酸不利細菌生長。膀胱黏膜內白細胞具有吞噬及殺滅細菌作用。尿液中類黏蛋白可阻止細菌黏附在尿路黏膜上。
(4)急性膀胱炎時,膀胱黏膜上皮可加快脫落,以加速消除黏附在膀胱黏膜上的細菌。
2.感染途徑
(1)上行感染:
正常情況下,尿道口常有細菌生長,并進入尿道,在排尿終末時,后尿道尿液可反流回膀胱,細菌隨之進入膀胱,由于各種因素損傷了尿路黏膜防衛能力便引起炎癥。
(2)血行感染:
身體某處發生細菌感染,感染灶細菌進入血流,隨血流循環到腎臟并形成多發性小膿腫,沿腎小管向下擴散而引起腎盂腎炎,僅見金葡菌敗血癥,約占3%。
(3)淋巴道感染:
盆腔器官感染、闌尾炎、結腸炎時,細菌可通過淋巴管進入右腎,但極少見。
3.易感因素
(1)女性尿道短而寬,長約3.5cm,括約肌薄弱,細菌易侵入,加之女性尿道口與陰道及肛門靠近,如不注意外陰清潔,并有不良擦便習慣,會將細菌帶入尿道口周圍造成感染。
(2)婦科生殖道炎癥易同時引起膀胱炎、尿道炎。
(3)雌激素具有維持膀胱及尿道黏膜完整性的重要作用。老年婦女若體內雌激素水平嚴重降低時,易引起萎縮性膀胱炎,加之陰道黏膜萎縮,并向內回縮,使尿道口也向內牽拉,因而易發生尿道炎,尿道肉阜及膀胱炎。
(4)任何因素破壞了輸尿管開口瓣膜作用,當膀胱內壓力增高時,尿液便向輸尿管反流,容易把膀胱內細菌帶到腎盂引起上尿路感染,成年人這種因素引起尿路感染占24.9%~30.4%。老年人糖尿病或神經性膀胱時常繼發膀胱輸尿管反流,反流在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中約占8.3%,也是誘發上尿路感染主要原因。
(5)膀胱膨出造成膀胱與尿道生理角度的方向改變,每次小便均不易排盡,由于長期少量尿潴留,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6)尿路應用器械檢查或治療時,常會損傷尿路黏膜,操作過程中如把細菌帶入尿路,便利于細菌入侵。有報道因導尿引起感染發生率為1%~3%,其中重病臥床者達10%~15%,留置開放式引流管1天,感染率為5%,留置4天則難以避免尿路感染。導尿或留置尿管在老人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中占6.6%。近年來已采用密閉式導尿裝置,2周內可不發生感染,但是時間長了亦難以避免。
(7)全身性疾病,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使用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均易發生尿路感染。老年女性生理衰退中亦伴隨尿路局部及全身的免疫功能低下。
上尿路感染可發生于單側或雙側腎臟,腎盂腎盞表面可見膿性分泌物,黏膜充血、水腫,黏膜下有細小炎癥病灶,重癥時可融合為小膿腫。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腎小管腔內有膿性分泌物,上皮細胞腫脹,壞死、脫落,部分嚴重者有廣泛性出血,以形成淺表潰瘍。但腎小球形態常正常。
下尿路感染沒有發生解剖形態變化,急性膀胱炎可見膀胱黏膜充血,上皮細胞腫脹,黏膜下組織充血,白細胞浸潤。少數重癥病例出現膀胱黏膜點狀或片狀出血或黏膜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