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暴力作用于頭部,在沖擊點和對沖部位均可引起腦挫裂傷。腦實質內的挫裂傷,則因為腦組織的變形和剪性切力所造成,見于腦白質和灰質之間,以挫傷和點狀出血為主,如腦皮質和軟腦膜仍保持完整,即為腦挫傷,如腦實質破損、斷裂,軟腦膜亦撕裂,即為腦挫裂傷。嚴重時均合并腦深部結構的損傷。
對沖性腦挫裂傷的發生部位與外力的作用點、作用方向和顱內的解剖特點密切相關。以枕頂部受力時,產生對側額極、額底和顳極的廣泛性損傷最為常見,而枕葉的對沖性損傷卻很少有。這是由于前顱底和蝶骨嵴表面粗糙不平,外力作用使對側額極和顳極撞擊于其,產生相對摩擦而造成損傷。而當額部遭受打擊后,腦組織向后移動,但由于枕葉撞擊于光滑、平坦的小腦幕上,外力得以緩沖,很少造成損傷。
二、發病機制
腦挫裂傷的病理改變,輕者可見腦表面淤血、水腫,有片狀出血灶,腦脊液血性;重者腦實質挫碎、破裂,局部出血,甚至形成血腫。受損組織缺血壞死。顯微鏡下可見神經元胞質空泡形成,尼氏體消失,胞核碎裂、溶解,神經軸突腫脹。
在重型腦損傷,尤其合并硬膜下血腫時,常發生彌漫性腦腫脹,以小兒和青年外傷多見。一般多在傷后24h內發生,短者傷后20~30min即出現。其病理形態變化可分三期:
1、早期
傷后數天,顯微鏡下以腦實質內點狀出血,水腫和壞死為主要變化,腦皮質分層結構不清或消失,灰質和白質分界不清,神經細胞大片消失或缺血變性,神經軸索腫脹、斷裂、崩解。星形細胞變性,少枝膠質細胞腫脹,血管充血水腫,血管周圍間隙擴大。
2.中期
大致在損傷數天至數周,損傷部位出現修復性病理改變。皮質內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損傷區皮質結構消失,病灶逐漸出現小膠質細胞增生,形成格子細胞,吞噬崩解的髓鞘及細胞碎片,星形細胞及少枝膠質細胞增生肥大,白細胞浸潤,從而進入修復過程。
3.晚期
挫傷后數月或數年,病變為膠質瘢痕所代替,陳舊病灶區腦膜與腦實質瘢痕粘連,神經細胞消失或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