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疾病
一、發病原因
1、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是胃腸道的營養血管。它們之間的側支循環可提供足以維持受累腸管活力和功能的血供。因此,大多數單獨的腸系膜上動脈慢性閉塞是無癥狀的。然而,當有第2支血管也有供血不足時,則相對缺血的腸管不能滿足攝食所需的血供增加要求。這是腸絞痛典型的“進食痛”的原因。
2、而導致內臟動脈逐漸閉塞主要原因是的粥樣硬化癥。動脈造影和尸檢發現,老齡人群中動脈硬化性閉塞引起慢性腸系膜缺血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高血壓和吸煙為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的主要危險因素。
3、較少見的病變還有腹腔神經節壓迫腹腔動脈,膨脹的主動脈假性動脈瘤或分離性動脈瘤、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或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累及腹腔動脈等。有一種罕見的內側弓形韌帶綜合征(medial arcuate ligament syndrome),是由于腹腔動脈起點位置高,或腹腔動脈起點正常但該韌帶位置低,從而壓迫腹腔動脈使其部分閉塞所致。
二、發病機制
當慢性粥樣硬化性病變累及3支主要內臟動脈中的2支以上時,因腸系膜血管之間存在豐富的側支循環,一般情況下胃腸道處于無癥狀的腸系膜慢性缺血狀態。但是進食后,胃腸道蠕動增加和代謝活動增高,需要較多的血供保證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因營養動脈的閉塞,血流量不能增加而出現內臟缺血,產生無氧代謝產物刺激機體產生疼痛。腹痛的嚴重程度與進食的量和食物中脂肪含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