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扭轉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乙狀結腸襻好發扭轉,與下列因素有關。
1.解剖因素
乙狀結腸過長,而乙狀結腸系膜附著處又短窄,近側和遠側兩側腸管接近,腸襻活動度大,這是容易發生扭轉的解剖基礎。
2.病理因素
在上述解剖因素的基礎上,如盆腔發炎、粘連、瘢痕形成,使乙狀結腸系膜根部短縮。腸壁或腸系膜內有腫大淋巴結、腫瘤、囊腫等,可能是形成扭轉的誘因。
3.結腸動力改變
飽餐、食物內纖維殘渣過多、大便秘結、腸內蛔蟲團、先天性巨結腸等,可使腸襻的本身重量增加,由于重力關系,體位姿勢突然改變,容易發生扭轉。濫用瀉劑、精神病患者、腹部外傷可使腸蠕動亢進。長期臥床的老年人、低鉀血癥等又多有腸麻痹。實踐證明,腸動力異常變化與腸扭轉有密切關系。
二、發病機制
乙狀結腸扭轉可以呈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扭轉對腸管血循環的影響程度,主要決定于扭轉的多少和松緊程度,如扭轉180°時,腸系膜血循環可無絞窄,僅位于乙狀結腸壁后面的直腸受壓而出現單純性腸梗阻。扭轉超過360°時,必將造成絞窄性閉襻性腸梗阻。腸腔內氣、液體積增加,乙狀結腸因扭轉而過度膨脹,最初是靜脈血流停止,充血、血栓形成再進一步加重循環障礙,動脈血流也將停止。扭轉腸襻成為一個理想的厭氧環境,數小時內厭氧菌和需氧菌可同時大量繁殖,使腸黏膜屏障功能受破壞,通透性增加,腸道內細菌及其某些有毒物質,一方面可漏入腹腔而吸收入血,另一方面可直接侵入門靜脈系統,發生菌血癥和毒血癥。嚴重者最終死于感染性和低血容量性混合性休克。
慢性扭轉多有反復發作病程,可自然回復,無明顯血循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