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戰多伴有高熱,多為中樞行高熱,
2.1 突然高熱, 體溫可直線上升, 達40~41℃, 持續高熱數小時至數天直至死亡;或體溫突然下降至正常。
2.2 軀干溫度高, 肢體溫度次之, 雙側溫度可不對稱, 相差超過0.5℃。
2.3 雖然高熱, 但中毒癥狀不明顯, 不伴發抖。
2.4 無顏面及軀體皮膚潮紅等反應, 相反可表現為全身皮膚干燥、發汗減少、四肢發涼。
2.5 一般不伴有隨體溫升高而出現的脈搏和呼吸增快。
2.6 無感染證據, 一般不伴有白細胞增高, 或總數雖高, 分類無變化。
2.7 因體溫整合功能障礙, 故體溫易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波動。
2.8 高熱時用抗生素及解熱劑(如乙酰水楊酸等)一般無效, 這是因為體溫調節中樞受損, 解熱藥難以對其產生影響, 所以不產生降溫的臨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及冷敷可有效。
反復高熱:體溫反復達到39.1~40℃。高熱(High Fever)在臨床上屬于危重癥范疇。常見病,敗血癥、沙門氏菌屬感染、結核、風濕熱、幼年類風濕癥等。
高熱不退:發熱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癥狀。高熱(High Fever)在臨床上屬于危重癥范疇。正常體溫常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衡量。通常情況下,腋溫比口溫(舌下)低0.2~0.5℃,肛溫比腋溫約高0.5℃左右。肛溫雖比腋溫準確,但因種種原因常以腋溫為準。若患者所測腋溫的值長時間高達39.1~40℃稱為高熱不退。
高熱:由于多種不同原因致人體產熱大于散熱,使體溫超過正常范圍稱為發熱(fever),臨床上按熱度高低將發熱分為低熱、中等度熱、高熱及超高熱。高熱指體溫超過39.1℃。
在患兒寒戰時,應進行保溫,尤其是四肢等末稍部位的保溫,給予服用熱飲料。在高熱時,要及時降溫,并隨時觀察病情變化,防止發生驚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