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疼痛常自腰部向一側臀部、大腿后,腘窩、小腿外側及足部放射,呈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咳嗽及用力時疼痛可加劇,夜間更甚。
患者為避免神經牽拉、受壓,常取特殊的減痛姿勢,如睡時臥向健側,髖、膝關屈曲,站立時著力于健側,日久造成脊柱側彎,多彎向健側,坐位進臀部向健側傾斜,以減輕神經根的受壓。
牽拉坐骨神經皆可誘發疼痛,或疼痛加劇,如Kernig征陽性(患者仰臥,先屈髖及膝成直角,再將小腿上抬。由于屈肌痙攣,因而伸膝受限而小于130度并有疼痛及阻力);直腿抬高試驗(Lasegue征)陽性(患者仰臥,下肢伸進、患肢上抬不到70度而引起腿部疼痛)。
干性坐骨神經痛,受累部位在椎間孔以外,以盆腔出口處最為多見。患者常感患肢沿坐骨神經的某一段呈現放射性疼痛,多在臀部以下沿坐骨神經走行方向有壓痛,棘突旁無明顯壓痛,咳嗽、打噴嚏、大小便等腹壓增加的動作時疼痛不明顯,腦脊液檢查無異常變化。
叢性坐骨神經痛:表現為腰腿痛同時出現,可沿一側下肢的后側向下放射,以后疼痛逐漸擴大至對側下肢,疼痛多為持續性,尤其是夜間疼痛明顯。
大部分的根性坐骨神經痛都與腰椎間盤突出有關,而且與長期的坐立而缺少鍛煉有關。現有的科學實驗都證明,人處于坐立姿勢,腰椎間盤的壓力最大,所以要勞逸結合,生活規律化,適當參加步行等低強度運動,更重的是要保持合理姿勢。正確姿勢是要讓腰部和脊柱保持挺拔,減小腰椎前凸,倒走鍛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倒走時人體重心向后移動,有利于脊柱的挺拔和腰椎曲度的減小,因為脊柱就是在人體的背后側,這是人體自身結構所決定的,所以強制重心后移是矯正姿勢的有效方法。站立的時候也一樣,雙腳前腳掌踩一本厚書,只要讓腳跟低于腳掌,重心后移,就可以減小腰椎曲度矯正姿勢。只是運用了外部的強制性力量,該方法在舞蹈形體訓練教學中,針對初學者較為常用。有條件的,可以使用負跟鞋,鞋底是前高后低的,隨時強制重心后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可以替代倒走,更安全更容易堅持。康復鍛煉也須注意不要過量運動,稍微感到疲勞就需要休息,保持低強度的溫和鍛煉。
??? 輔助治療
疼痛發作時,可用冰敷患處30-60分鐘,每天數次,連續二至三天,然后以同樣的間隔用熱水袋敷患處,也可服用消炎痛等非處方止痛藥。
每日睡前用熱毛巾或布包的熱鹽熱敷腰部或臀部,溫度不可太高,以舒適為宜。
二、預防
許多坐骨神經痛的患者都可清楚地訴述發病是與一次突然的腰部“扭傷”有關,如發生于拎舉重物,扛抬重物,長時間的彎腰活動或摔跌后。因此,當需要進行突然的負重動作前,應預先活動腰部,盡量避免腰部“扭傷”,平時多進行強化腰肌肌力的鍛煉,并改善潮濕的居住環境,常可降低本病的發病率。本病患者急性期應及時就醫,臥床休息,并密切配合診治,預后通常是好的。
有坐骨神經痛的病人如何進行鍛煉?
有坐骨神經痛的病人常常因為害怕疼痛而減少活動,這樣做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療。患者應遵循“力所能及,適量運動”的原則進行鍛煉,尤其是患側下肢的鍛煉更為必要。慢走、慢跑、球類運動都可以進行,特制的體操更為有益。
臥位體操:患者仰臥位,交替屈腿,再輪流伸直兩腿,接著向上交替抬腿。開始時,患側下肢上抬角度可小于健側下肢,持續鍛煉后,患側下肢可逐步增加抬高的角度。
坐位體操:患者坐于床沿或椅上,雙腿垂地,足跟著地,足尖翹起,雙手平放腿上。坐好后逐步向前彎腰,雙手推向足部。初練時雙手可能僅能達到小腿部,堅持鍛煉后能夠達到足背和足尖。
站立體操:患者雙手叉腰站立,先輪流直腿向前抬起,接著盡量分開兩腿站立,輪流彎曲膝關節,使身體呈弓形下蹲。此時可使沒有屈曲膝關節的下肢受到牽引和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