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傳導阻滯按其阻滯的程度可分為三度:即一度傳導阻滯、二度傳導阻滯、三度傳導阻滯。一、二度傳導阻滯合稱為不完全性傳導阻滯。一度是指僅有傳導時間延長,但激動均能通過阻滯部位;個別激動被阻滯,使激動不能全部通過阻滯部位為二度;連續兩個以上的激動被阻滯,稱為高度傳導阻滯;若只有個別激動通過阻滯部位,稱為幾乎完全性傳導阻滯。若所有的激動都不能下傳則稱為三度傳導阻滯,又稱為完全性傳導阻滯。
心臟傳導阻滯需要做出如下鑒別:
(1)右束支傳導阻滯,指房室束下傳的激動不能傳入右束支,僅從左束支下傳,仍先使室間隔左側中1/3部分激動,在左心室壁除極將完畢時,激動才通過室間隔傳向右心室。
(2)左束支傳導阻滯,指從房室束傳導的激動不能傳入左束支,僅沿右束支下傳,然后緩慢地通過室間隔激動左側室間隔和左心室,使間隔激動與正常方向相反。
(3)左前分支傳導阻滯,是指激動傳入左束支時不能傳入左前分支,僅沿左后分支下傳,然后一方面右心室,一方面左心室下壁和心尖部同時激動。
(4)左后分支傳導阻滯,是指左束支后分支傳導阻滯后,激動首先從左前分支向上,使左心室前側壁除極,然后通過蒲金野氏纖維吻合支轉向左下傳到后分支區域,使左心室下壁除極。
(5)間隔支傳導阻滯,亦稱前向傳導遲緩。指心室激動時,左前分支激動的除極方向,指向左前上方而左后分支正相反。故室間隔激動的初始向量決定于間隔支向右前下的除極向量。阻斷間隔支后,初始向量為指向左前方。以后沖動通過吻合支或心肌傳導到間隔支的分布區域,使室間隔中部和左心室前壁進行除極。
(6)雙側束支傳導阻滯,是指左、右束支主干部傳導發生障礙引起的室內傳導阻滯。
(7)三支傳導阻滯,是指右束支、左前及左后分支三者都出現傳導障礙。
心臟傳導阻滯的治療方法原則上取決于房室阻滯發生的原因(病因是否能消除)、病程(急性還是慢性)、阻滯的程度(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及伴隨癥狀。
(1)病因治療:
若有明確的病因,應積極治療原因。如洋地黃過量、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感染、及中毒者。急性房室阻滯的病因常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或其他心臟外因素如藥物影響電解質紊亂等。多數情況下傳導系統的損傷是可恢復的因。此對無明顯血流動力學障礙的一度及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可不必處理,僅處理原發病即可。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應根據阻滯的部位及心室率多少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2)對癥治療:
1.異丙腎上腺素: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低于40次/min應給予異丙腎上腺素靜滴0.5~2mg,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持續靜滴,使心室率維持在40~60次/min。
2.激素:急性心肌梗死風濕性或其他原因的心肌炎心臟直視手術后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效果良好。一般用潑尼松(強的松)或地塞米松皮質激素有助于消除傳導組織的炎癥,或應用和缺血或損傷引起的炎性反應外,對傳導功能有直接促進作用。
3.阿托品:口服0.3mg3次/d或0.5~2.0mg加入500ml溶液中靜滴,可提高房室傳導阻滯的心率。適用于阻滯位于房室結的病人或應用山莨菪堿。
4.氨茶堿:能提高高位起搏點心率及改善心臟傳導,劑量100mg,口服3~4次/d。
5.堿性藥物:(碳酸氫鈉或乳酸鈉)有改善心肌細胞應激性,促進傳導系統心肌細胞對擬交感神經藥物反應的作用,尤其適用于高血鉀或酸中毒。
6.促進心肌細胞代謝的藥物,如強極化液二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
(3)人工心臟起搏器:
1.臨時起搏:
A.心室率慢有血流動力學變化的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尤其是房室束分支以下阻滯;
B.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
C.心臟手術或施行麻醉冠脈造影等。
2.慢性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持續高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伴有頭暈乏力等,心腦供血不足癥狀活動量受限或有阿-斯綜合征發作者,均可安裝永久性起搏器。
3.選優方案 二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5~10g 2次/d靜滴)+山莨菪堿(654-2)(10~30mg)+強極化液+起搏器(必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