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經系統(tǒng):
①感覺改變:長期臥床的老人常伴有感覺異常和痛閾降低,當癱瘓患者累及感覺傳入神經纖維時,很快表現(xiàn)出來在損傷水平以下的。
②運動功能減退:長期臥床病人所有運動均低于每天進行日常活動久坐的人。這種情況在弛緩性癱瘓引起的運動受限者更為明顯。
③自主神經系統(tǒng)不穩(wěn)定:長期臥床的老人自主神經系統(tǒng)活動過度或活動不足,結果很難維持自主活動的平衡狀態(tài),因而病人不能適應姿勢變更等日常活動。自主神經系統(tǒng)不穩(wěn)定還對心血管系統(tǒng)產生一定的影響。
(2)肌肉系統(tǒng):長期臥床最明顯的體征發(fā)生于肌肉系統(tǒng),癱瘓病人尤其如此。
①肌力、耐力減退:臥床1周以后,肌力可喪失20%,以后每臥床1周將使剩余肌力減弱20%;在無任何運動神經受損時人的優(yōu)勢側握力如果是50kg,制動1周以后只有40kg,2周以后為32kg,3周以后則為25kg,依此類推。而肌力恢復的速度則要緩慢得多,按每天以最大肌力參加鍛煉計劃的人計算,每周只增加原有肌力的10%。耐力喪失是肌力減退的結果,其發(fā)生速度與肌力減退一致。
②失用性肌萎縮:肌肉體積縮小是長期臥床最明顯的征象之一,也是肌力耐力減退的原因。在弛緩性癱瘓患者中,因下運動單位動作電位消失,其所支配的肌肉纖維喪失了收縮能力,逐漸產生肌肉萎縮。在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引起的痙攣性癱瘓病人或是夾板固定的病人。肌肉萎縮可以只有正常體積的30%~35%。
③協(xié)調不良與肌肉攣縮:肌肉萎縮、肌力減退及耐力受限等因素引起動作協(xié)調不良,表現(xiàn)在上下肢體嚴重地影響病人完成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病人出現(xiàn)不協(xié)調的主要原因是影響運動單位或更高級中樞的病變,但臥床本身也是起一定作用。肌肉萎縮常伴有肌肉攣縮,多見于膝屈肌和伸肌,給站立和行走帶來嚴重的障礙。
(3)骨骼系統(tǒng):
①骨質疏松與異位鈣化:由于肌肉活動減少和臥床后羥脯氨酸和鈣排泄量增加,骨的有機與無機化合物的耗竭,導致骨質疏松,因而臥床老人比同齡人更容易發(fā)生骨折。骨鈣的轉移引起短暫或持續(xù)性高鈣血癥,常伴有鈣質沉積在受損的軟組織中,這稱為異位鈣化。
②關節(jié)纖維變性與關節(jié)強直:這兩種損害也是久病臥床的主要表現(xiàn)。臥床老人由于關節(jié)運動減少,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逐漸被結締組織所代替,加上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異位鈣化,關節(jié)變僵硬,不能進行全范圍的活動,造成不可逆的畸形,引起關節(jié)永久性強直,并可造成變形性關節(jié)炎與關節(jié)周圍炎。
③腰背痛:長期臥床引起腰背肌攣縮,腰椎前凸度增加,骨盆前傾,容易引起腰背疼痛。
(4)心血管系統(tǒng):
①心率增快:處于長期臥床的老人,交感神經的張力超過迷走神經,導致基礎心率增加。
②心力貯備減少:老年人心肌收縮力減退、心排血量降低,而長期臥床后心率增加,舒張期充盈時間縮短,舒張末期容量降低,心功能貯備較臥床前進一步減少,故病人只能進行有限的體力活動,因為過度用力可能引起顯著的心動過速與心絞痛,也可以說是潛在的心功能不全的表現(xiàn)。
③直立性低血壓:這是長期臥床后最普遍的心血管系統(tǒng)不適應的癥狀之一。長期臥床的老人在起立和坐起時,兩下肢都明顯淤血,靜脈回流減少,妨礙舒張期心室充盈,心室搏出量減少,從而使立位血壓明顯降低。
④水腫:四肢運動能促進靜脈回流,因廢用而不能活動的四肢容易導致靜脈血液淤滯,使毛細血管的流體靜壓增高,液體滲透到組織間隙發(fā)生水腫。如水腫持續(xù)時間長,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滲透到血管外形成纖維蛋白,容易引起攣縮,攣縮又可增加廢用程度,結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
⑤靜脈血栓形成:長期臥床時,骨髂肌的泵作用顯著減少或消失,下肢靜脈血液淤滯,加上老年人常處于高凝狀態(tài),容易引起靜脈血栓形成。
(5)呼吸系統(tǒng):
①肺活量減少與量大通氣量降低:臥床老人在最大吸氣或用力呼氣時,肋間肌、膈肌以及腹肌很少收縮,加上呼吸肌肌力減退、肋椎關節(jié)與肋軟骨關節(jié)不能承受全范圍的活動,導致肺活量、有效呼吸量及最大通氣量均明顯降低。
②缺氧:上述限制性損害和水平姿勢(臥床)對肺循環(huán)的影響,使通氣/血流比值明顯降低。如臥床老人可發(fā)生肺下部通氣不足和血流過度,引起顯著的動靜脈短路現(xiàn)象,降低了動脈氧張力,導致缺氧。如果患者由于感染或運動提高了代謝需要,缺氧更明顯。
③墜積性肺炎:臥床使呼吸道纖毛清除功能明顯降低,呼吸道黏液分泌易于聚積在下部支氣管,加上呼吸運動受限和咳嗽反射減弱,容易引起細菌和病毒在肺內繁殖而發(fā)生墜積性肺炎。老年人久病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降低或喂食不當造成食物誤入氣道,更容易誘發(fā)肺部感染。
(6)消化系統(tǒng):臥床老人腸胃活動全面減退,不僅影響蠕動性能,也影響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①食欲減退:不活動的老人熱量需要減少,臥床引起焦慮-抑郁癥,都可引起食欲顯著喪失,最終導致營養(yǎng)不良。
②便秘:長期臥床老人因交感神經張力增強,胃腸蠕動功能降低,腸道吸收水分增加,液體和纖維攝入量過少,容易引起便秘。長時間便秘會引起糞便阻塞,甚至腸梗阻。
(7)內分泌與泌尿系統(tǒng):
①多尿:主要發(fā)生于臥床休息的早期,因為身體處于水平位,部分細胞外液轉移到微血管床的靜脈側,使靜脈回流增加,興奮右心房容量受體,反射性抑制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導致多尿。
②尿鈉排出增加:這是伴隨初期多尿發(fā)生的暫時現(xiàn)象。
③尿鈣過多:長期臥床引起骨質疏松,骨鈣不斷進入血液,最后使尿鈣排出增多。
④腎結石與尿路感染:由于尿鈣顯著過多、膀胱功能受損及放置尿管,容易發(fā)生尿路感染。尿鈣過多、尿潴留以及尿路感染可導致腎盂或下尿路產生結石,反復發(fā)作尿路感染與結石可逐漸損害腎功能。
(8)皮膚系統(tǒng):
①皮膚萎縮:由于食欲不振和營養(yǎng)不良造成皮下脂肪減少,皮膚老化使皮膚厚度變薄及彈力纖維變性,從而導致皮膚豐滿度喪失。
②褥瘡:這是長期臥床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多見于骶骨、坐骨結節(jié)和外踝等部分。這不僅是單純的機械性壓迫所造成的循環(huán)障礙,而且也與營養(yǎng)不良、糞、尿等所形成的局部濕潤與污染等因素有關。
2.心理表現(xiàn) 久病臥床老人,幾乎都有一定的心理精神障礙,因為不能活動,社交活動減少容易發(fā)生焦慮-抑郁癥,智力活動能力也因長久不活動和閉門不出而顯著減退。據(jù)調查,在家久病臥床老人42%一人獨居;和家人能經常說話的只有58.6%;40%~60%不看電視、報紙、聽收音機;79.3%沒有生活情趣;39.5%從未出過門,社會交往幾乎隔絕;18.2%近乎癡呆。因此,老年人一久病臥床,生活質量受很大影響,往往悲觀失望,軀體疾患也往往日益加重,心理、精神障礙→軀體障礙→加重心理、精神障礙,形成惡性循環(huán),直到使老人逐漸走向生命的終點。
3.社會表現(xiàn) 長期臥床不僅給老年人造成身心障礙和生活質量下降,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臥床老人的家庭成員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體力、精神和經濟上的幫助,從而影響家人的正常生活。臥床老人因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需專人照顧者占90%以上,從而導致57.1%的家人不能外出,33.4%不能安睡,25.6%不能上班工作,1.5%不能結婚。臥床老人對醫(yī)療保健需要增加、醫(yī)療費用高、住院率高。在久病臥床老人中,在醫(yī)院者占31%,其余的69%中,有2/3在家,1/3在養(yǎng)老單位。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傳統(tǒng)的大家庭逐漸減少,小家庭日益增多,老年人對下一代經濟上的依賴性逐漸減少。小家庭增多與人口老化將導致無人照顧的老人與鰥寡孤獨老人數(shù)增加,因而臥床老人的照顧將逐漸轉為以社會服務為主,如何利用有限的社會資源和醫(yī)療服務費用,研究采取各種社會措施,改善社會環(huán)境,以保證臥床老人的醫(y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
有關久病臥床的診斷標準,20世紀70年代日本提出,老年人因病殘經過治療(包括康復)沒有再起床希望并臥床6個月以上稱為久病臥床。但是,由于老化的個體差異大及臥床的病因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即使臥床1月,也可根據(jù)疾病的種類和程度,確定為久病臥床。由于人口老化和病譜的變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逐步受到重視。90年代日本再次提出,老年人因長期患病和傷殘所致的日常生活能力減退,部分或全部需要幫助的臨床現(xiàn)象,稱為久病臥床。并根據(jù)殘疾老人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分級如下:①生活自理:雖有殘疾,但日常生活一般能自理,并能自行外出。②臥床前期:室內生活一般能自理,但無人扶持則不能外出。③臥床期A級:室內生活需人扶持,床上生活為主。④臥床期B級:全天床上生活。
暫無相關的資料。
①預防原因和誘因,主要預防腦卒中和骨折。②防止人為制造的長期臥床,老年人臥床休息后要強調早活動、早下床,過度安靜有不良后果。③康復訓練應及早進行,至遲也應在發(fā)病后1周開始。④康復應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改善生活質量為目標,不能僅限于一般康復訓練。⑤早起換衣、吃飯等日常生活不應躺在床上進行。⑥改善居住環(huán)境,用好各種機器,如靠背架、床邊便坐、輪椅等,以避免發(fā)生復合性殘疾。⑦積極利用社區(qū)保健福利設施,做好康復訓練,及(或)參加日間醫(yī)院,以維持日常生活能力,借以預防久病臥床。癱瘓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