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史 應掌握小兒的膳食攝入情況,飲食習慣,進行膳食調查以評價蛋白質和熱能的攝入情況,有無影響消化、吸收、慢性消耗性疾病存在,并了解家庭的一般狀況,家屬的生長模式、家長的身高、體重和對孩子的關心程度。
2.臨床癥狀 常有兩種典型癥狀。消瘦型(marasmus),由于熱能嚴重不足引起,小兒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膚推動彈性,頭發干燥易脫落、體弱乏力、萎靡不振。另一種為浮腫型(kwashiorkor)由嚴重蛋白質缺乏引起,周身水腫,眼瞼和身體低垂部水腫,皮膚干燥萎縮,角化脫屑,或有色素沉著,頭發脆弱易斷和脫落,指甲脆弱有橫溝,無食欲,肝大、常有腹瀉和水樣便。也有混合型,介于兩者之間。并都可伴有其他營養素缺乏的表現。
3.體格測量 體格測量是評估營養不良最可靠的指標,目前國際上對評價營養不良的測量指標有較大變更,它包括三部分。
(1)體重低下 兒童的年齡別體重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于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體重低下,如低于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體重低下,此指標反映兒童過去和(或)現在有慢性和(或)急性營養不良,單憑此指標不能區分屬急性還是慢性營養不良。
(2)生長遲緩 兒童的年齡性別身高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于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生長遲緩,如低于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生長遲緩,此指標主要反映過去或長期慢性營養不良。
(3)消瘦 兒童的身高和體重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于中位減2個標準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消瘦,如低于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消瘦,此指標反映兒童近期急性營養不良。
營養障礙的鑒別診斷:
1、少年型近端型脊髓性肌萎縮癥 本病又稱(Kugelberg-welander,進行性肌萎縮),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青少年起病,主要表現為四肢近端肌萎縮,對稱性分布,與肌病相似,但有肌束震顫,肌電圖為神經原性損害,肌肉病理為群組性萎縮,符合失神經支配。 2.慢性多發性肌炎 無遺傳病史,病情進展較緩慢,癥狀常有起伏,肌無力的程度比肌萎縮明顯。常有疼痛和壓痛,血沉增快。血清肌酶正常或輕度升高,肌肉病理符合肌炎的改變,皮質類固醇治療效果較好。
2、強直性肌營養不良 該病少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多首先累及遠端手部和足部的小肌肉,無假性肥大,早期常表現為肢體遠端的無力,偶見面肌、眼肌或咽喉肌無力。進展緩慢,逐漸出現肌強直和肌萎縮。肌肉萎縮以四肢遠端為主,可發展至面肌、咬肌、顳肌及胸鎖乳突肌,故病人面部瘦長,呈斧頭面、鵝頸。有的病人還可出現言語不清、吞咽困難,大多數病人有白內障、脫發、性功能障礙、不孕、智力低下等表現。晚期可出現癱瘓和心肌損害,血清酶正常或輕度升高。肌電圖及肌肉病理有助于鑒別。
3、消瘦:體內脂肪與蛋白質減少,體重下降超過正常標準10%時,即稱為消瘦。這里所指的消瘦一般都是短期內呈進行性的,有體重下降前后測的體重數值對照,且有明顯的衣服變寬松,腰帶變松,鞋子變大以及皮下脂肪減少,肌肉瘦弱,皮膚松弛,骨骼突出等旁證。至于脫水與水腫消退后的體重下降,不能稱為消瘦,
要避免孩子營養不良,最好辦法是積極做好預防。嬰兒在6-7個月內最好實行母乳喂養,按時增添輔食,做到飲食多樣化。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同時,要積極治療各種慢性病及胃腸疾患,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