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腦脊髓神經軸索的髓鞘發生脫失,即出現脫髓鞘疾病。病因有兩類:髓鞘破壞;髓鞘形成障礙。脊髓炎性脫髓鞘性疾病目前認為是免疫介導性疾病,其臨床特點是:
①患者均為兒童和青壯年;
②急性起病,病前1個月常有感冒、發熱、感染、出疹、疫苗接種、受涼、分娩或手術史;
③全面的神經查體往往能夠在脊髓癥狀體征外找到其它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證據;
④腦脊液檢查寡克隆區帶陽性;
⑤電生理和mri可發現腦內一些亞臨床病灶;mri發現腦內白質異常信號。一些脊髓炎性脫髓鞘病變呈“假瘤樣”表現,其mri表現出輕度占位效應,周圍有輕度水腫,可能有片狀出血信號,容易誤診為脊髓腫瘤。目前內科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2.脫髓鞘性脊髓炎疾病癥狀體征:脫髓鞘性脊髓炎多為急性多發性硬化(ms)脊髓型,臨床表現與感染后脊髓炎相似,但進展較緩慢,病情常在1-3周內達到高峰。前驅感染可不明顯,多為不完全橫貫性損害,表現一或雙側下肢無力或癱瘓,伴麻木感,感覺障礙水平不明顯或有兩個平面,并出現尿便障礙。誘發電位及mri檢查可能發現cns其他部位病灶。
頸髓脫髓鞘性病變:是頸髓受到壓迫損害神經中樞的疾病,發病嚴重時,可侵犯脊髓前角細胞和腦干神經核以及大腦運動皮質錐體細胞,危及生命。一、病史及癥狀:多青壯年發病,病前兩周內有上感呼吸感染癥狀,或疫苗接種史。有受涼、過勞、外傷等發病誘因。首發癥狀為雙下肢麻木、無力,病變相應部位背痛和束帶感,尿潴留和大便失禁。二、輔助檢查:1.急性期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高。2.腦脊液壓力正常,部分病人白細胞和蛋白輕度增高,糖、氯化物含量正常。3.脊髓MRI示病變部位脊髓增粗,信號異常。
腦白質脫髓鞘:已經發育成熟的正常髓磷脂被破壞,即腦白質脫髓鞘(demyelination)疾病。它主要包括:多發硬化、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病、急性散發性腦脊髓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橋腦中央髓鞘溶解癥、胼胝體變性、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和同心圓硬化等。起病可急可緩,表現為:(1)精神癥狀:如易激動,強哭,強笑,記憶力減退等;(2)構音障礙或語音輕重不一;(3)視力障礙;(4)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5)肢體活動不利或癱瘓;(6)小便障礙,陽萎等。本病具波動性,即一次發作后癥狀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后緩解,經過一段時間可再復發。然而,每次復發可遺留一定程度的功能缺損,總趨勢是病情逐漸惡化。本病預后一般不很壞,起病后平均存活期為25-30年。
髓鞘化延遲:是髓鞘異常的一種,通常都是腦白質髓鞘化延遲。腦白質營養不良的臨床表現以逐步進展為特點,早期癥狀往往易被忽視。原本正常的嬰兒或兒童,可逐漸發生肌張力、姿勢、運動、步態、語言、進食動作、視覺、記憶學習、行為思考能力等方面的改變。這些征候可逐漸加重,病情進展速度在小兒時期發病者較快。
治療主要限制入水量,給予脫水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營養神經,治療原發病,加強支持療法、功能鍛煉及護理,無特效方法。預防該病的發生,多數作者強調糾正低鈉不可過快(控制補鈉速度,24 h內應<10mmol/L,48 h內<21 mmol/L),慎重應用高滲鹽水,限制液體總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