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發(fā)冷,冷至肘部和膝部,常常伴有怕冷、下利清谷或胸腹灼熱,口渴心煩等。
手足厥冷有寒熱之分
寒證:由陰寒內(nèi)盛、陽氣衰微,四肢得不到陽氣的溫暖,常伴有怕冷、下利清谷,脈沉微、舌淡等;治宜回陽救逆,方用四逆湯、大烏頭煎等方;
熱證:由熱盛傷津,熱邪阻遏 ,陽氣不能外達(dá)四肢,但常有胸腹灼熱,口渴心煩,或神昏譫妄,舌質(zhì)紅絳,脈促或沉遲有力等。治宜宣透郁熱,方用四逆散、白虎湯、承氣湯等。
四逆湯
〖方源〗《傷寒論》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88)
即吐且利,小便復(fù)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389)
〖組成〗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干姜一兩半[9g] 甘草炙,二兩[6g]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qiáng)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方歌〗四逆湯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嘗,
腹痛吐瀉脈微細(xì),急投此方可回陽。
白虎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知母18克石膏30~45克(碎) 甘草6克(炙) 粳米18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每次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傷寒陽明熱盛,或溫病熱在氣分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口舌干燥,大汗出,脈洪大有力,現(xiàn)用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大葉性肺炎,夏季熱等屬于熱在氣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