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自覺癥狀不明顯,患者常只有激發生性牙齦出血或口臭的表現,與齦炎癥狀相似。檢查時可見齦緣、齦乳頭和附著齦的腫脹、質松軟,呈深紅色或暗紅色,探診易出血。
隨著炎癥的進一步擴散,出現下列癥狀:
牙周袋形成:由于炎癥的擴展,牙周膜被破壞,牙槽骨逐漸吸收,牙齦與牙根分離,使齦溝加深而形成牙周袋。可用探針測牙周袋深度。X線檢查時可發現牙槽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牙周溢膿:牙周袋壁有潰瘍及炎癥性肉芽組織形成,袋內有膿性分泌物存留,故輕按牙齦,可見溢膿。并常有口臭。
牙齒松動:由于牙周組織被破壞,特別是牙槽骨吸收加重時,支持牙齒力量不足,出現牙齒松動、移位等現象。
此時患者常感咬合無力、鈍痛,牙齦出血和口臭加重。當機體抵抗力降低、牙周袋滲液引流不暢時,可形成牙周脹腫。此時牙齦呈卵圓形突起,發紅腫脹,牙齒松動度增加,有叩痛。患者感局部劇烈跳痛,有時同時出現多個部位的膿腫,稱多發性牙周膿腫。此時患者可有體溫升高、全身不適,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等癥狀。
牙齒擁擠錯位排列不齊:牙列擁擠臨床表現為牙齒擁擠錯位排列不齊,主要為牙量大于骨量,而至牙弓形態異常。臨床表現為牙齒擁擠錯位排列不齊,主要為牙量大于骨量,而至牙弓形態異常。
牙齒縫隙大:是因為牙發育不好或后天牙損害造成的牙間大縫隙,導致吃東西塞牙縫或影響牙齒美觀。一是換牙的時候,恒牙生長出現偏差,而導致長出來的時候不齊導致稀疏和縫隙較大。二是牙齦可能發育不好,牙齦是牙齒支撐的基礎,如果出現營養不良也會導致牙齒發育不良的。
牙齒結構異常:指牙齒發育期間,在牙基質形成或基質鈣化時,受到各種障礙造成牙齒發育的不正常,并且在牙體組織上留下永久性的缺陷或痕跡.常見的有:牙釉質發育不全,牙本質發育不全,氟斑牙和四環素染色牙。
牙齒松動和脫落:是指受外力撞擊、牙周病牙齦萎縮、年老牙齦營養性萎縮等因素造成牙齒松動,嚴重后造成牙齒脫落。多數成年人都患有牙周病,大多數牙周病進展緩慢,始發時多為牙齦炎,除偶有刷牙出血外并無多少自覺癥狀,所以不引人注意。而牙齦炎發展到一定程度即為牙周炎,此時可出現嚴重口腔異味,牙周反復膿腫,牙齒松動,牙縫越來越大,越來越稀疏,嚴重者牙齒脫落。患者若在此階段就診,醫生可以控制炎癥惡化,但已破壞的牙周組織(包括牙齦萎縮)是不可逆的,很難完全恢復。
牙周炎的治療以局部治療為主,首先是除去牙齦上方的牙石(醫學上稱為齦上牙石),然后除去牙周袋內的牙石(即齦下牙石),并刮除牙周袋內含有大量細菌毒素的病變牙骨質,經過這些治療后,牙齦紅腫可以消退,牙齦出血和牙周袋溢膿可消失。
形成了牙周袋后,通常對牙周袋進行藥物處理,可在牙周袋內置入各種藥物,如碘甘油、復方碘液或抗菌藥物,使牙周袋內保持較高的藥物濃度,消滅牙周袋的各種細菌,達到殺菌、消炎和收斂的作用。經上述治療后,療效不好者,則需進行牙周手術。
牙齒松動者,可采取不同方法,進行松牙固定術。對于病情嚴重,牙周組織破壞較多,無法保留的思牙,則需拔除。除局部治療外,癥狀明顯嚴重者,可采取全身治療,即口服抗菌藥物,如甲硝哩,每天3次,每次0.2克,連服1周;螺旋霉素,每天4次,每次0.2克,連服1周;替硝唑,每天2次,每次0.5克。
牙周炎早期治療效果好,能使病變停止發展,牙周組織可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因此,當牙齦出現紅腫,需及時到醫院檢查、診斷與治療。
治療初期:將口腔內所有臟東西盡量去除,包括病人本身口腔衛生清潔的完全配合,包括牙刷及牙線等,清潔工具的正確使用。而后以全口超音波洗牙,牙周囊袋深部結石的刮除及牙根整平術,去除不良物、咬合干擾等。
手術期:比較嚴重的患部,尤其牙周囊袋較深之處,需做牙周翻瓣術,方能徹底將結石及病變組織清除。牙周手術是一種局部而又安全的手術,在牙科門診即可施行。
局部麻醉下,將牙齦稍微翻開,牙周深部的結石、肉牙組織徹底清除,若有骨損失,可配合放置牙周再生膜及人工骨粉使破壞的骨組織再生,達到積極重建牙周組織的目的。
持期:再經歷上述的治療后,通常花了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投注了這么多的時間與心力于其上,維持成果是極其重要的。除了要永久不間斷地做口腔清潔外,應依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檢查,以充分掌握牙周及口腔情況。
1.局部治療
(1)沽治:控制菌斑,去除局部刺激物,用沽刮術去除牙石。
(2)藥物:牙周袋及根面藥物處理,刮除齦下牙石后,對內壁的病理性肉芽用探針蘸腐蝕性藥物(如碘酚)進入牙周袋達到治療效果。
(3)手術:手術清除牙周袋,牙周袋不深者可將牙周袋切除,深牙周袋可采用內壁刮除術、切除新附著術、翻辨術等。
(4)固定松牙,形成牙周夾板,注意控制菌魔,拔除不能保留的病牙。
2。全身治療:選用促使牙周組織修復及輔助改善炎癥的藥物,如牙周寧、中藥固齒劑、維生素類藥、滅滴靈、螺旋霉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