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兒顱內出血診斷:
1.病史 孕齡不滿32周,體重不足1500g,易發生腦室管膜下出血及腦室出血,發病率可達40%~50%。多發生于3日以內。
2.臨床表現 常無興奮過程,而抑制癥狀明顯,如拒奶、嗜睡、反應低下、肌張力低下、擁抱反射消失。經常出現陣發性呼吸節律不整及呼吸暫停,伴發紺。晚期出現驚厥及昏迷。面色蒼白、前囪膨隆、雙眼凝視、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
3.輔助檢查
(1)血紅蛋白、血小板、紅細胞壓積下降。凝血酶原時間處長,間接膽紅素增高,血氣分析呈代謝性及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癥。
(2)腦脊液:蛛網膜下腔及腦室內出血,腦脊液呈血性,鏡檢可見皺縮紅細胞。
(3)其它:如動態觀察前囪及頭圍的變化,顱透照、頭顱B超及CT檢查等均可根據需要檢測。CT可精確了解病變類型、部位、出血程度,對預后做出估價, 具體分度為:Ⅰ度:腦室管膜下出血;Ⅱ度:腦室出血不伴腦室擴張,以上90%存活;Ⅲ茺:腦室出血伴腦室擴張;Ⅳ充:腦室出血伴腦實質出血,其病死率 50%。
二、分類
顱內出血的腦性缺氧以呼吸淺表不規則或暫停為多見;而肺性缺氧以氣急、鼻煽和三凹征為主,給氧和啼哭后青紫改善;心性缺氧往往呼吸深度增加,吸氧后青紫如歸。抽搐應與窒息缺氧后腦水腫、低糖、低鈣、低鈉、低鎂血癥、維生素B6依賴癥、顱內畸形、感染、核黃疸等鑒別。肌張力低下應與先天愚型、重癥肌無力,先天性肌弛緩綜合征、心型或肌型糖原累積病等相鑒別。
三、預防
1、出生前應防止早產及 避免窒息。孕婦須絕對臥床以減少子宮收縮,并可用擬β-腎上腺素能類藥物如羥芐麻黃堿(Ritodrine)以推遲分娩。產程中對胎兒進行監護,如見宮內 缺氧及出生時窒息,均及時搶救。分娩時盡量避免產傷,必要時作剖宮產。對可能早產的孕婦,宜在分娩前3天內應用地塞米松以促進肺成熟及減少呼吸窒息綜合征 的危險。預防出血傾向,可于分娩前10小時緩慢靜注苯巴50mg,并在產前4~15小時頓服維生素K15~30mg。
2、對<1500g的未成熟兒生后6小時內可用苯巴比妥降低腦代謝率、清除自由基、減少腦血流量,抑制血壓急劇上升。
3、對于母乳喂養者應指導乳母多吃綠葉蔬苯及新鮮水果。對經常腹瀉服抗生素者應給維生素K50~100μg/天,或每月注射維生素K1mg,患阻塞性黃疸或嬰兒肝炎者,應給維持素K1缺乏所致的顱內出血。
四、急救措施
1.新生兒凡懷疑為顱內出血者,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2.保持室內安靜,抬高患兒的頭部,并盡量減少搬動,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3.嘔吐時,使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嘔吐物,以免吸入氣管引起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