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兒童會對所處的環境逐漸適應,并在做游戲等活動中,主動發展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但是有退縮行為的兒童卻很難適應新環境。童年時代的退縮行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僅有可能延續至成年,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響到他們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職業選擇及教育子女方式等。
正常小兒面對環境變化,也會表現出退縮。這是一種本能的生理防護反應。但是,隨著他們對環境的逐步適應及新奇感的產生,退縮反應會消退。但是有退縮傾向的小兒對陌生事物不易產生新奇感,或反應非常遲鈍。
這種行為可能是兒童氣質因素和教育不當所引起。兒童精神分裂癥亦有孤僻、退縮等行為障礙.應與之鑒別。
防治兒童退縮行為,重點要放在教育和心理治療上。
家長應培養兒童獨立自主的能力,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想念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讓孩子甩開處處依賴別人的“心理拐仗”,獨立行走。
家長應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方創造條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戲,并多陪兒童一起參加社交活動,讓兒童適應公共場所的活動。對已經出現退縮行為的兒童,父母和教師應幫助他們克服孤獨感,適應外界環境,在小伙伴之間建立和和睦的人際關系。
家長對孩子不要溺愛,以免養成過分的依賴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懼不安,害怕與人接觸。要鼓勵孩子從小熱愛集體,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動,培養開朗的性格。家長和教師的親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開朗的性格。
家長應對兒童在社交中出現的合群現象,給予獎勵,逐漸增加他們的社會活動,克服退縮行為,經過多次社交實踐和家長的正確心理誘導,絕大多數有退縮行為的兒童,都可成為性格開朗的人。
對于經過上述治療而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孩子,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
一般而言,兒童退縮行為不需要藥物治療。關鍵是要逐步地、有意識地讓他們多接觸外界環境,通過郊游活動和增加戶外活動等方式開拓視野;安排一些需要依靠集體力量才能完成的游戲和活動等,鼓勵其新奇感和探索性行為的建立。依靠正確的育兒方式,絕大多數退縮行為的小兒可望逐漸自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