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分為:低熱:37.4~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腋窩溫度達37.4-38℃持續4周以上為長期低熱,其他依次類推。
人體最高的耐受溫度為40.6~41.4℃,直腸溫度持續升高超過41℃,可引起永久性的腦損傷;高熱持續在42℃以上2~4H常導致休克以嚴重并發癥。體溫高達43℃則很少存活。
檢驗項目選擇:
血常規,尿常規,血沉,血鉀、鈉、氯化物檢查,肝功能,腎功能,CO2結合力測定,血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血肥達反應,外斐反應,血涂片找瘧原蟲,腦脊液常規、生化及培養。
不規則熱指發熱無一定的規律,持續時間也不一定。可見于多種肺部疾病,心胸膜炎。
弛張熱指體溫持續在39度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體溫波動范圍超過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稽留熱 體溫持續于39℃~40℃以上,達數日或數周,24小時波動范圍不超過1℃。見于肺炎鏈球菌性肺炎、傷寒、斑疹傷寒等的發熱極期。
間歇熱 高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體溫波動幅度可達數度,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l日至數日,反復發作。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回歸熱 體溫驟然升至39℃以上,持續數日后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日后即有規律地交替一次。見于回歸熱、霍奇金病、周期熱等。
波狀熱 體溫逐漸升高達39℃或以上,數天后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數天后再逐漸升高,如此反復多次。見于布魯菌病。
即使存在發熱也不必緊急退熱,以利觀察體溫變化的趨勢。對于精神狀態差、皮膚出現皮疹或伴有嘔吐、腹瀉的病人,應及時到醫院看病,確定診斷,接受合理的治療,此時,切勿以退熱作為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