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頭骨有兩處沒有愈合的部位,稱為前、后囟門。前囟門為額與頂骨形成的菱形間隙。出生時約1.5—2厘米大小。出生后,前囟隨頭圍增大而變大,6個月以后逐漸骨化開始變小,約1-1.5歲時閉合。后囟是兩塊頂骨和枕骨形成的間隙,呈三角形,后囟一般在生后3個月內閉合。若出生后前囟閉合時間超過6個月、后囟閉合時間超過3個月則為囟門閉合晚。
囟門晚閉多見于佝僂病、腦積水、呆小癥及生長過速的嬰兒,維生素D和鈣不足會引起。
囟門跳動:囟門跳動是嬰兒囟門未閉合,后囟一般在出生后三個月內閉合,前囟大約在出生后1~1·5歲時閉合。由于囟門處沒有堅硬的顱骨復蓋,應注意保護,以防大腦遭受損傷。
前囟凹陷:其特征為,患兒前囟下陷,多伴有眼窩凹陷,尿量減少。 小兒出現此癥狀,應考慮是脫水。一般根據前囟、眼窩、皮膚彈性、循環情況和尿量等臨床表現即可判斷是否脫水,并可估計脫水程度。
前囟閉合延遲:顱骨變薄,顱縫分離及前、后囟延遲閉合或明顯擴大是腦積水的常見臨床癥狀。
前囟飽滿隆起,表明顱內壓增高,常見于腦膜炎和腦積水等患兒。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是顱內壓增高的典型征象,稱為顱壓增高的“三聯征”小兒因顱骨未閉,顱壓增高時顱縫分開,故可沒有頭痛。小兒病人常只有反復發作的嘔吐為其惟一的癥狀。
應給寶寶補鈣和維生素D,并多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