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線表現
骨斑點癥好發于手、足短骨,管狀骨的干骺端、骨端和骨盆、肩胛骨等扁骨、不規則骨,很少累及顱骨、肋骨、脊柱、胸骨、鎖骨。病灶呈雙側對稱分布,彌漫多發,且大小不一,可由數毫米至1.5cm不等。形態多為結節形、類圓形、橢圓形,越靠近關節病灶越密集。少數呈條狀致密影,其長軸與骨長軸一致,邊緣光整,也可不規則,越靠近中心部位密度越高,邊緣部位密度略淡。在髂骨及肩關節以髖臼和關節盂為中心,病灶呈放射狀排列,部分相互重疊有融合趨勢。骨膜及關節軟骨不受侵犯,關節面光滑,間隙勻稱。周圍軟組織未見異常。Wilcom及Pillmore曾依據骨斑點癥的不同X線表現,將其分為斑點結節型、線條型、混合型三種。本病屬于混合型。
石骨癥:石骨癥又稱大理石骨、原發性脆性骨硬化、硬化性增生性骨病和粉筆樣骨。是一種少見的骨發育障礙性疾病。最早由Albers-Schonberg(1904)發現,又叫Albers-schonberg病。本病之特征為鈣化的軟骨持久存在,引起廣泛的骨質硬化,重者事關大局髓腔封閉,造成嚴重貧血。本病常為家族性,絕大多數病例為隱性遺傳。
中心性鈣化:中心性軟骨肉瘤可表現為邊界模糊的溶骨,有或無皮質骨中斷,由于軟骨傾向于鈣化和骨化,腫瘤內可出現不透X線區,鈣化經常發生在軟骨小葉的周圍,無一定結構。其特征為不規則的霧狀顆粒、結節或不透X線的環。
骨斑點癥雖是一種無害的疾病,不發生炎癥、壞死及病理性骨折,但有資料報道骨斑點癥有伴發骨肉瘤的趨勢,應給予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