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痛性痙攣:即俗稱“抽筋”,肌肉猛烈收縮成硬肌塊,病人覺疼痛,可能為局部缺血或酸性代謝物質積聚之故。常見于劇烈運動中或運動后,下肢較易發生。懷孕最末月胎頭壓到骨盆靜脈或腰骶神經也可引起下肢痛性痙攣。中暑痛性痙攣見于高溫下工作,僅補充水分而未補充鹽類者。余如代謝疾病(如尿毒癥)、肌內外傷也可能發生痛性痙攣。神經學方面言,肌肉、四周神經、脊神經根甚至中樞神經系病變均可引起痛性痙攣,例如此病征常為運動神經元病的早期癥狀。
2,破傷風痙攣:破傷風病人可有局部或全身肌肉痙攣。例如牙關緊閉、痙笑、角弓反張、頭仰縮、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均由肌肉痙攣引起。聲或光刺激、驚嚇或欲從事隨意運動皆可誘發肌肉痙攣。
3,手足搐搦痙攣:低血鈣、低血鎂或堿中毒均可引起手足搐搦。手之掌指關節微屈,而指間關節直伸,手指內收 ,姆指則內收且直伸,其形酷似產科醫師手;足部肌肉痙攣而呈足跖屈曲且各趾內收,上述手足肌肉痙攣現象習稱“腕足痙攣”。取血壓計加壓至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維持一至五分鐘,如手痙攣出現,則稱有“Trousseau”氏病征。輕敲耳前面神經所在部位,常可見面肌發生靈敏收縮,此即Chvostek氏病征,與病人神經興奮性增高有關。過度換氣可引起呼吸堿中毒,故令手足搐搦病人深呼吸,常可誘發其腕足痙攣。
4,面痙攣:可有下列諸型形態:
a、半面痙攣:通常由眼輪匝肌痙攣開始,漸漸散布至整個半側顏面,發生痙攣時病人無法從事面部隨意運動,痙攣時間約為數秒至數分。半面痙攣可能由緊張、受驚嚇甚至面部之任何動作所誘發之。此病可由面神經受刺激或壓迫而引起,但大部分找不到病因,有些病例經證實乃顱內血管解剖上的變異刺激到面神經所致,少數半面痙攣可能由小腦橋腦角腫瘤、基底動脈瘤或腦底腦膜病變引起,切斷面神經予以縫補后也可能發生痙攣。
b、Bell氏面癱后面神經的異常再生,如閉眼時可連帶發生口角后縮或唇肌抽搐,此為眼輪匝肌的支配神經于面癱后誤支配口輪匝肌之故,臨床所見亦為半面肌肉痙攣。
c、反射性面痙攣:面部有疼痛或刺激性病變,引起面肌痙攣。
d、雙側性面痙攣:兩側所有面肌及頸肌、嚼肌、舌肌等均發生收縮,可能與緊張不全相關,故其病變或位于錐體系外。有些人則為精神性者。
e、瞼痙攣:眼輪匝肌發生痙攣,致眼瞼閉合。眼疾可引起反射性瞼痙攣,此外,帕金森氏病、半面痙攣的早期癥狀可能以瞼痙攣表現。新生兒出現瞼痙攣乃正常現象,某些腦部變性疾病及癡呆患者,可因“釋放現象”而出現瞼痙攣。
f、Jacksonian癲癇如病變在大腦運動皮質的顏面區,也可能發生單側顏面痙攣,但其痙攣為進行性者,可由口角痙攣開始,漸傳至面部其他部位,甚而頸部、肢體等。
5,痛性強直痙攣:多發性硬化病人從事運動或遭遇外來聲光等感覺性刺激,可能突發單側肢體之疼痛性強直痙攣,似手足搐搦,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
6,動眼危象:亦名動眼痙攣,乃眼外肌發生強直痙攣,造成雙眼固定偏斜某方向,可持續數秒至數小時,最常見者為固定上視。腦炎后繼發帕金森癥候群或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均可能發生動眼危象。
7,呃逆(Hiccup 或Singultus):橫膈肌之痙攣性收縮伴聲門忽然關閉而形成,有學者將之列為肌陣攣的一種。膈神經或迷走神經的局部刺激可致呃逆,如膈疝、胃脹、主動脈瘤或其他食道、胃、橫膈、縱隔的病變。中樞神經病變如腫瘤(第四腦室腫瘤、脊髓腫瘤)、血管性病變(最常在延腦)、毒素(如尿毒癥、Sulfonamides)或腦炎也可引起呃逆。此外尚有精神性呃逆。
8,職業性痙攣(Occupational spasm 或Occupational cramp):職業上經常使用的部位發生痙攣,可致痛并影響該部位的正常活動。例如“作家痛性痙攣”(Writer’s cramp)病人提筆欲寫字時,手及手指可痙攣而呈僵硬,甚至感覺肌肉疲憊或疼痛。此外,打字員、小提琴手、鋼琴手、金匠、電報員等均可發生職業性痙攣。有謂此病乃一種神經官能癥,但有學者發現帕金森氏病、畸形性肌緊張不全(Dystonia musculorum deformans)、Wilson氏病及手足抽搐癥病人提筆或從事手的精巧動作時也可能發生類似的痙攣。
9,點頭痙攣(Spasmus nutans):見于六個月至一歲半的兒童,除間歇性點頭外,尚可有眼球震顫、頭部傾斜病征。有謂與室內照明不佳、軟骨病等有關。如蓋住病童眼睛,其點頭現象可能消失;而抓緊其頭部時,眼球震顫常可加重。此病于三、四歲時可自行消失。
臨床與肌緊張鑒別。 肌緊張是緩慢持續前拉肌肉時,所引起的牽張反射。低位腦干對肌緊張的調節正常機體即使在安靜時,其骨骼肌也存在著一定的肌緊張以維持某種姿勢;在活動時,肢體的肌肉也是在一定的肌緊張的背景上發生收縮。脊髓的牽張反射可以產生一定的肌緊張,但遠不足于維持機體的姿勢和平衡。在正常情況下,脊髓的牽張反射要受高位中樞的調控。動物實驗證明,高位中樞對肌緊張的調節具有兩重性,即有些部位對肌緊張起易化作用,使肌緊張加強;而另一些部位則起抑制作用,使肌緊張減弱。利用定向儀刺激動物腦的不同部位,觀察到腦內某些部位具有抑制肌緊張及運動的作用,這些部位稱為抑制區;而另一些部位則具有加強肌緊張及運動的作用,稱為易化區。腦干網狀結構的腹內側部分是抑制區所在部位,而腦干網狀結構的背外側部分、腦橋的被蓋、中腦的中央灰質及被蓋是易化區所在部位。此外,下丘腦和丘腦的內側部分也具有對肌緊張及運動的易化作用,因此也可包括在易化區概念之中。從活動的強度來看,易化區的活動比較強,抑制區的活動比較弱;因此在肌緊張的平衡調節中,易化區略占優勢。
〔1〕在游泳時發生小腿抽筋時,一定不要慌張,先深吸一口氣,把頭潛入水中,使背部浮在水面,兩手抓住腳尖,用力向自身方向拉。一次不行,可反復幾次,肌肉就會慢慢松弛而恢復原狀。如果帶強硬想上岸,往往會適得其反而溺斃。
〔2〕在日常生活中,小腿抽筋時,可迅速地掐壓手上合谷穴和上嘴唇的人中穴。掐壓20~30秒鐘之后,其有效緩解率可達90%。
〔3〕當腿抽筋時,腳背要用力往上翹至最大幅度,并固定在此位置上,一般在30秒鐘內即可解除痙攣。然后保持腳背上翹位置約3分鐘,以鞏固療效。
〔4〕用手掌根部按于小腿內外兩側,掌根相對用力并按揉腓腸肌部,時間2分鐘可解除小腿脹痛。
〔5〕用熱水袋局部敷上,也可幫助消除抽筋現象。對身體缺鈣而引起的腿抽筋,需請醫生處方補充鈣質,才能徹底治愈。
大腿痙攣:坐在地板上,把大腿伸直,然后壓下膝部,拉直大腿肌肉。
足部痙攣:讓患者躺下,伸直其膝部和足趾,并用力朝脛骨壓足部,再按摩攣縮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