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診斷要點:
1.嬰幼兒常見尿臭,尿頻,排尿中斷或啼哭,夜間遺尿,頑固性尿布疹,伴發(fā)熱,萎靡等。
2.年長兒尿頻急痛,排尿困難,腹痛或腰痛,可有發(fā)熱,尿臭和夜間遺尿。
3.慢性或反復發(fā)作者病程常>6 月,可伴低熱,消瘦,貧血,甚至高血壓或腎功能不全。
4.離心尿白細胞≥5 個/HP,尿白細胞排泄率20 萬~40 萬/h 為可疑,≥40 萬/h有診斷意義。尿菌落計數(shù)1 萬~10 萬/ml,女性為可疑,男性有診斷意義,>10 萬/ml 可確診。
5.ACB、Uβ2 m、尿溶菌酶測定有助于區(qū)別上下尿路感染。
6.X 線、B 超檢查也有助于診斷。
1.逼尿肌反射亢進,患者常有尿頻、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及反射性尿失禁等。表現(xiàn)為間歇性不自主排尿,排尿時患者完全沒有感覺。也可因其體神經(jīng),或者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害,尿道外括約肌損害,而發(fā)生尿潴留及充盈性尿失禁。
2.逼尿肌無反射,常見的癥狀是排尿困難,有時可發(fā)生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及壓力性尿失禁,尿意等感覺顯著減退或完全喪失。其膀胱容量及殘余尿量一般較逼尿肌反射亢進患者為大。
3.除排尿癥狀外,也可伴有便秘,大便失禁,會陰部感覺減退或喪失,肢體癱瘓等其他神經(jīng)病變的癥狀和體征。
①失禁型膀胱功能障礙:其干預原則是促進膀胱貯尿。主要方法有使用抑制膀胱收縮的藥物,如羧丁酸;使用增加膀胱出口阻力的藥物,如丙米嗪;膀胱功能訓練,每隔2~5 d排尿間隔時間增加10~15 min,直至達到相對合理的間隔時間;準備好加厚的保鮮袋集尿。
②潴留型膀胱功能障礙:其干預原則是促進膀胱排空尿液。
主要方法有:
(1)增加膀胱內(nèi)壓與促進膀胱收縮法:用拳頭由臍部深按壓向恥骨方向滾動,促進排尿;用力屏氣增加腹壓;尋找觸發(fā)點:牽張、扣擊恥骨上、會陰區(qū)、大腿內(nèi)側(cè)、肛門口誘發(fā)排尿,以坐位或站位時效果最佳[2]。
(2)使用藥物減低膀胱出口的阻力,如力奧來素。
(3)間歇導尿方法:清潔會陰;選擇坐位或臥位(女性可選擇臥位,男性患者其尿道口朝向腹部,避免損傷尿道峽部),用肥皂清潔雙手后,0.5%碘伏消毒尿道口,選擇最細的一次性導尿管,外搽清潔石蠟油,緩慢插入尿道口,見尿后排盡尿液,再用力向恥骨聯(lián)合方向擠壓膀胱,排盡殘余尿。撥出該導尿管,棄之或煮沸消毒后保存在清水中反復使用,再次使用前用0.9 % 生理鹽水沖洗。每星期查1次尿常規(guī),每2星期查1次中段尿培養(yǎng)[3]。(4)間歇性導尿頻率:每4~6 h導尿1次,導尿前先指導患者試行自解。定期測量膀胱容量與殘余尿量,當膀胱容量在400~500 mL,殘余尿量少于80 mL時可停止導尿,而采用促進膀胱收縮的方法協(xié)助患者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