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依據長期慢性的胸肺病患史及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等做出診斷。
1.肺心功能代償期:主要有咳嗽、咯痰、活動后心悸、氣短、紫紺、乏力等癥狀,即以原發胸肺疾患的表現及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的體征為主。這時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亢進、劍突下有收縮期搏動。
2.肺心功能失代償期:常出現呼吸性酸中毒及呼吸衰竭、患者心悸氣促、惡心嘔吐、腹脹納差、下肢水腫、心串增快等。重者可有明顯紫紺、呼吸困難等癥狀,甚至出現嗜睡、悄悔、譫妄、抽搐、昏迷等肺性腦病表現。
3.實驗室檢查及其他(1)血象: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高,伴有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和中性分類升高。
(2)血氣分析:動脈血氧飽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壓增高。
(3)X線:主要有原發胸肺疾患、肺動脈高壓和右室肥大的表現。
(4)心臟超聲檢查:示右心室肥大,肺動脈增寬。
冠心病 部分急性肺心病因血流動力學變化而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缺氧,患者表現為胸痛、胸悶,心電圖呈現心肌缺血樣改變,與冠心病所致的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相類似,但冠心病時冠脈造影可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管腔阻塞的證據,心肌梗死時心電圖和心肌酶水平有相應的特征性動態變化。
主動脈夾層 急性肺心病與主動脈夾層均可表現為胸痛、休克,根據后者多有高血壓、胸痛較劇烈,胸片呈現縱隔增寛,超聲和CT造影呈現主動脈夾層現象等與前者相鑒別。
其他 以休克、暈厥為主要表現時,應注意分別與各種原因所致的休克、暈厥相鑒別。
1.西醫藥治療
(1)控制呼吸道感染:一般首選青霉素,每日200萬-400萬u,分次靜脈點滴,并加用鏈霉素,每次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過敏者改用紅霉素I.5s加氯霉索1,0~2.0g,靜脈點滴。每日1次。也可據病情選慶大霉索,長那霉素,氨芐西林,羧芐西林,頭孢菌素等。有條件時,根據痰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來選用藥物,則更為合理。
(2)保持呼吸道通暢:包括平喘、化痰、吸氧及適當應用呼吸興奮劑等措施。平喘多用氨茶堿0.25g稀釋后靜脈點滴。化痰可用必嗽平,每次16mg,每日3次。
(3)控制心力衰竭:根據病情,適當使用小劑量、短療程、作用緩和的利尿劑和強心甙。如雙氫克尿塞,每次25mg,每日3次。速尿20-40mg,每日3次。適當采用上述措施后,如心力衰竭未有糾正,方可考慮快速短效的洋地黃類強心甙,如西地蘭0.2~O,4mg稀釋后靜脈注射。
2.中醫藥治療
(1)寒痰壅盛:咳嗽痰多,短氣喘息,痰白質稀,惡風易汗,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肺化痰,降氣平喘。
方藥:茯苓30克,半夏、白術、蘇子、陳皮、當歸、厚樸、前胡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
(2)痰熱壅肺:咳嗽痰黃,不易咯出,身熱口渴,胸悶煩躁,大便干燥,苔黃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
方藥:生石膏30克,瓜萎m克,桑白皮、黃芩、半夏、萊菔子、杏仁、貝母各10克,炙麻黃、甘草各6克。
(3)肺腎氣虛、痰濁壅盛:咳喘不止,動則尤甚,痰多質稀,腰酸腿軟,畏寒乏力,舌胖質暗、苔白滑脈弦細。
治法:溫腎納氣,肅肺化痰。
方藥:茯零、熟地、山藥、澤瀉各15克,丹皮、山萸肉、蘇于、萊菔子、白芥子、款冬花各10克,肉桂、制附片各6克。
(4)脾腎陽虛、水濕浸漬:咳哨心悸,不得平臥,面色晦暗,四肢冷,浮腫少尿,舌胖質淡、苔滑膩脈滑細。
治法:溫陽利水,健脾化痰。
方藥:車前子、澤瀉、茯苓、白芍各12克,白術、豬苓、陳皮、半夏、貝母、桔梗各川克,桂枝、干姜、制附片各6克。
[預防與調養]
1.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積極治療支氣管及肺部疾患,防治感冒。
2.宜進禽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有心衰者應控制鈉、水攝人。忌煙酒。
3.生活規律,順應自然,秋冬變節時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誘發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