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仔細詢問相關病史,收集相關臨床資料。
2、密切對患者進行檢查,清楚了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患者可馬上出現臉色蒼白、休克等癥狀。
3、馬上急性血常規檢查,將檢查結果與正常值進行對比,發現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量遠低于正常值可初步診斷為急性貧血。
急性貧血癥狀需要和下面的癥狀相互鑒別。
一、急性失血 大多數健康人短時間失血量在500ml以下時,很少引起癥狀。如失血量達1000ml,稍事活動后會有輕微的心血管癥狀。個別人可能出現血管迷走神經反應,表現為頭暈、乏力、出汗、惡心、心律緩慢及血壓下降或短暫的昏厥。失血量達1500~2000ml時,出現口渴、惡心、氣促、頭暈明顯甚至短暫的意識喪失,測血壓、中心靜脈壓及心輸出量均會降低,尿量減少。若失血量達2500ml ,可以產生休克或甚至死亡。病人如有慢性疾病、感染、營養不良或本來就有貧血,失血量較上述為少時,也可導致休克或死亡。 急性大量失血除外傷情況所致外,應首先考慮消化道疾患,如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食管靜脈曲張破裂,肝癌破裂或腸傷寒出血;其次是婦科疾患,如宮外妊娠、前置胎盤等;或血液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可能。應該重點了解有關的病史、體格檢查及做必要的輔助檢查以證實。急性大出血后,血象會有白細胞、血小板及網織紅細胞輕度增多。 治療應針對失血的基本病因,盡快止血。輸入全血、血漿或右旋糖酐以補充血容量。注意預防或糾正休克。
二、急性溶血性貧血 急性溶血性貧血是指在短時期內紅細胞大量破壞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償不足時發生的貧血。貧血的程度有時很嚴重。除貧血造成的組織器官缺氧外,大量紅細胞破壞形成的碎片可導致心、肺及腎筀等臟器的損害,凝血機制障礙和抗體抗原反應,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一)血型不合輸血后引起的急性溶血 此類急性溶血多系abo血型不合引起,少數為rh血型不合引起。輸血后發生溶血的時間長短不一,取決于抗體的效價和輸入的血量。部分病人物別是rh血型不合者,可于輸血后數天或數周后出現遲發性溶血反應。表現癥狀為腰背疼、頭脹、心前區壓迫感、寒戰、發熱、惡心、嘔吐、氣促,也可以有蒼白、大汗、不安、皮膚潮濕、血壓下降等休克癥狀和少尿、無尿等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癥狀。當大量血管內溶血時,血漿中的游離血紅蛋白超過了結合珠蛋白(haptoglobin)所能結合的量時,或轉變為高鐵血紅蛋白后,超過了血紅素結合蛋白(hemopexin)所能結合的高鐵血紅素時,游離血紅蛋白便通過腎小球從尿中排出,成為血紅蛋白尿,尿色呈暗紅色或醬油樣。
1、均衡飲食,使身體攝入足夠的營養成分。
2、適當進行體育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
3、如有原發病,應積極及時進行治療。
4、防止大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