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患者已經不能自主的調整或變換肢體的位置
被動體位的鑒別診斷:
1.自動體位
指身體活動自如,不受任何限制,見于正常人或者某些輕病或疾病早期。
2.強迫體位
(1)強迫坐位:也稱端坐呼吸,這種體位易于呼吸,且由于下肢位置低于心臟,使血液回流心臟減少,減輕心臟負擔,多見于嚴重心衰病人以及肺功能不全的病人。
(2)強迫俯臥位:這種體位可以減輕腰背部肌肉的緊張程度,常見于脊柱炎,脊柱外傷等病人。
(3)強迫側臥位:見于患一側胸膜炎和一側大量胸腔積液的病人,因為這樣能減輕痛苦,并可使健側的呼吸肌及肺部代償性地呼吸以減輕呼吸困難。
(4)強迫仰臥位:病人仰臥,雙腿蜷曲,這樣能減輕腹肌緊張度,減輕疼痛,見于某些因腹部疾患如腹膜炎造成的疼痛。
(5)強迫停立位:多出現于步行時突然立刻站立,并手捂心前區,稍后繼續前行。大多數是因為心絞痛發作而致,再嚴重甚至昏倒或猝死,如你也有類似發作,需即時去醫院檢查,并隨身攜帶必備藥物以備急需時用。
(6)強迫蹲位:患者在活動中,由于感到心悸或呼吸困難,而采取蹲踞位或膝胸位來緩解癥狀,常見于發紺型先天心臟病。
(7)輾轉體位:表現為患者在床上輾轉反側,不停地變換體位。
應采取以下措施:
1、按摩,可促進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減輕浮腫,對患肢也是一種感覺刺激,有利于恢復。按摩應輕柔、緩慢、有節律地進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強制性手法;對肌張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用安撫性質的推摩,使其放松,而對肌張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則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經點穴以增療效。
2、被動運動。病人昏迷或其它原因(如全癱、嚴重合并癥)在數日后仍不能開始主動活動者,應做患肢關節的被動運動,每日兩次以上,直至主動運動恢復。活動順序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漸進,緩慢進行,幅度從小至大以牽伸攣縮的肌肉、肌腱和關節周圍組織,要多做與縮傾向相反的活動,特別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及指關節的伸展活動,但切記粗暴,因癱瘓早期關節周圍肌肉松弛,暴力易致軟組織損傷,特別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另外,被動運動可與按摩交替或配合進行,并鼓勵患者適當地用健肢作被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