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尿頻程度,單位時間排尿頻率,如每小時或每天排尿次數,每次排尿間隔時間和每次排尿量。
2.尿頻是否伴有尿急和尿痛,三者皆有多為炎癥,單純尿頻應逐一分析其病因。
3.是否伴有全身癥狀,如發熱畏寒,腹痛腰痛,乏力盜汗,精神抑郁,肢體麻木等,如有以上癥狀應作相應檢查,排除相關疾病。
5.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前是否有明顯原因,如勞累,受涼或月經期,是否接受導尿、尿路器械檢查或流產術,這些常為尿路感染的誘因。
6.有無慢性病史,如結核病,糖尿病,腎炎和尿路結石,這些疾病本身可以出現尿路刺激癥狀,也是尿路感染的易發和難以治愈的因素。
7.有無尿路感染的反復發作史,發作間隔有多長,是否做過尿培養,細菌種類有哪些以及藥物使用的種類和療程。
(1)生理性尿頻:因飲水過多,精神緊張或氣候寒冷時排尿次數增多屬正常現象。特點是每次尿量不少,也不伴隨尿頻尿急等其他癥狀。
(2)病理性尿頻:常見有以下幾種情況。
1)多尿性尿頻:排尿次數增多而每次尿量不少,全日總尿量增多。見于糖尿病,尿崩癥,精神性多飲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多尿期。
2)炎癥性尿頻:尿頻而每次尿量少,多伴有尿急和尿痛,尿液鏡檢可見炎性細胞。見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和尿道旁腺炎等。
3)神經性尿頻:尿頻而每次尿量少,不伴尿急尿痛,尿液鏡檢無炎性細胞。見于中樞及周圍神經病變如癔癥,神經源性膀胱。
4)膀胱容量減少性尿頻:表現為持續性尿頻,藥物治療難以緩解,每次尿量少。見于膀胱占位性病變;妊娠子宮增大或卵巢囊腫等壓迫膀胱;膀胱結核引起膀胱纖維性縮窄。
5)尿道口周圍病變:尿道口息肉,處女膜傘和尿道旁腺囊腫等刺激尿道口引起尿頻。
(1)積極治療糖尿病,保持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尿糖轉為陰性或微量,使尿路變為不利于細菌生長的環境,這是預防尿路感染的主要手段。
(2)當尿檢pH值偏低,尿液呈酸性時,也適于細菌生長。這時可飲用礦泉水,或口服堿性藥物如碳酸氫鈉(小蘇打)。
(3)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外陰局部衛生。
(4)適當增加飲水量以沖洗尿路。有尿時及時排空,不給細菌的入侵、寄生、繁殖提供可乘之機。
(5)糖尿病容易并發神經源性膀胱,導致尿潴留,這也是尿路感染發生的誘因。對此應予以重視及治療。
(6)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是預防發生泌尿系感染的首要地方。一旦感染,在發熱、尿化驗異常的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恢復期就要參加適度的體力活動,避免體質虛弱,遷延不愈。活動的形式可因人而異,但不能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