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根據手足麻木的臨床表現和病人的病史來進行診斷。
手足發抖:β受體亢進癥是機體內源性兒茶酚胺分泌正常,而β-受體對其刺激過度敏感致使心率增快、心縮力增強和心輸出量增多等心功能亢進狀態,且對β-受體阻滯藥治療效果良好。體征方面有焦慮,但多數外觀狀態尚好。可有手足發抖和腱反射增強。本癥各年齡均可發病年齡分布7~80歲,80%在20~40歲之間,女性多于男性,為3∶1~6∶1,病前大多有明顯精神因素如過勞、高度緊張、精神創傷、病后等,也有部分醫源性,少數無誘因。
手足皸裂:凡手足部皮膚因多種原因引起干燥和皸裂表現,統稱為手足皸裂。手足皸裂是否為一獨立疾病,看法不同:一些人認為手足皸裂并非一獨立疾病,而是一種繼發性損害。但另一些人根據本癥在某些工廠和農村中發病率較高,且無原發病可查,認為手足皸裂系獨立疾病。
雙側手足徐動:手足徐動癥(athetosis)又稱指劃運動,或易變性痙攣(mobilespasm),特點為肢體遠端游走性肌張力增高與減低動作,出現緩慢的如蚯蚓爬行的扭轉樣蠕動。與肌張力障礙類似,并非一個獨立的疾病單元,是手指、足趾、舌或身體其他部位相對緩慢的、無目的、連續不自主運動臨床綜合征。
新生兒手足徐動:是新生兒膽紅素腦病臨床表現期中的后遺癥期(常出現于生后2個月或更晚)表現:表現為手足徐動、眼球運動障礙、耳聾、智力障礙或牙釉質發育不良等。
注意按時作息。做到飲食有節,尤其不可過食肥甘厚味,預防“三高”血癥。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憂思惱怒。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跑步、保健操、戶外運動等,以增強體質,并使氣血流暢。
中年以上,尤其是體型肥胖者,如見食指、中指或舌根麻木,應積極采取措施,預防中風的發生。
麻木遇陰天雨濕而加劇者,應注意保暖防潮,尤其注意保暖、身體過度受涼、受寒,或嚴寒的氣候往往會加重麻木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