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自覺癥狀即可診斷。
頑固性疼痛:三叉神經痛,皰疹后遺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癥,頑固性頭痛;
肌肉緊張性疼痛是神經衰弱的一種臨床表現。神經衰弱是一種以腦和軀體功能衰弱為主的神經癥。以精神易興奮卻又易疲勞為特征,常伴有緊張、煩惱、易激惹等情緒癥狀及肌肉緊張性疼痛、睡眠障礙等生理功能紊亂癥狀。
肌肉痙攣疼痛是由于肌肉痙攣所引起的疼痛,肌肉痙攣俗稱抽筋,是肌肉持續不自主的強直收縮。在體育運動中最易發生痙攣的肌肉是小腿腓腸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燒灼性疼痛可見于灼性神經痛。灼性神經痛系指在明確的神經損傷后,與損傷神經支配范圍相一致的區域內出現的以劇烈灼樣疼痛主要癥狀,表現為痛覺異常(異痛癥)、痛覺過敏、交感神經機能障礙、血流障礙、出汗異常、骨、肌肉萎縮,有時表現出水腫性改變的慢性頑固性疼痛綜合征。
持續性痛是由于機體組織受到各種損害刺激而產生的感覺,往往促使機體避開這些損害,因而是機體的一種警示信號,具有保護作用。但是,持久而強烈的疼痛會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亂,甚至休克等后果。 任何形式的刺激(物理的或化學的),達到一定強度都能引起疼痛。
應及時就醫,對于不同的人來說,對疼痛的感覺是有差別的。比如,當用同一根針用相同的力去扎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孩子的感覺是很痛,而大人可能覺得疼痛并不重。一般情況下,兒童和體弱者對疼痛刺激較敏感,老年人對疼痛的反應比較遲鈍。所以,對于疼痛刺激敏感者應給予更多的呵護,避免疼痛刺激對其造成嚴重的傷害。在他們受到傷害時,應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以便減輕痛感。對于身邊的老年人,則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別因為他還能忍受疼痛就置之不理。如果同一部位持續疼痛超過幾個小時,即使感覺不是很劇烈,也應該及時就醫,避免小病發展成大病。疼痛雖然常見,但其危害不可小視。頭痛得睡不好覺,牙疼得吃不下飯,這是最常見的也最直觀的感受。當人們因頭痛或其他部位發生疼痛而堅持上班時,會感覺精力、思維都受到一定影響,工作效率明顯降低。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長期疼痛也可致身體免疫力下降,甚至誘發一些疾病。比如中老年人的關節痛,疼痛初發時很可能僅僅是局部的輕度充血水腫,但是不及時處理,反復發作會造成局部纖維化,造成關節僵硬,也就是形成了器官功能障礙,形成骨關節病。持續的疼痛還會引發精神上的抑郁。有專家指出,疼痛可致體內壓力增加,引起荷爾蒙皮質醇水平升高,繼而影響身體的免疫系統,影響精神系統,引發情緒低落等抑郁癥狀。需要提醒的是,疼痛還是多種疾病的早期癥狀或惟一的癥狀。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過疼痛的體驗,但不一定會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因此,往往會輕視疼痛的存在。但是疼痛很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癥狀,比如臍周疼痛有時是闌尾炎最早期的癥狀,頭痛有可能是鼻竇炎、近視眼、腦部腫瘤的早期癥狀,切不可掉以輕心。“雖然不是病,但疼起來真要命”,這是很多人都有過的體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疼痛是機體對刺激的一種積極反應,甚至是具有防衛作用的反應,對于機體的正常活動具有保護作用,提示人們正視身體發出的警訊。疼痛不一定與疾病的嚴重性成正比。有一些疾病很嚴重,甚至是致命的,但疼痛卻不是很劇烈,如一般的心絞痛。還有一些疼痛因為摻雜心理因素,疼痛很劇烈,但并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如緊張性頭痛等。因此,出現疼痛的時候,既不能對疼痛大呼小叫,也不能忍著扛著。要學會對疼痛進行初步的分析、判斷,決定采取自我藥療還是去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