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下降發生的緩急、持續時間以及進展情況,有無其他伴隨表現如發熱、惡心、嘔吐、咽下困難等,有無腹瀉、便秘、腹痛,有無服用藥物史以及飲酒史,有無結核、胃炎、肝炎、腎臟病、糖尿病史,有無精神創傷史及明確的誘因,體重有無改變。注意營養狀況及精神狀態。皮膚有無黃染、脫水、水腫、色素沉著,有無心臟增大,有無肝淤血,肝頸靜脈回流征是否陽性;有無肝硬化、脾腫大及腹水征,有無壓痛、反跳痛及腫塊。
主要與進食障礙鑒別。進食障礙在兒童期是一類頗受家長及醫師重視的問題。據對528例獨生子女的調查,因心理衛生方面問題導致進食障礙發生率高達78.64%,其原因主要是喂養方法不當、過分溺愛、依賴過度、孩子執拗任性、憑興趣進食、缺乏溫暖等。
一、偏食
偏食是指小孩只喜歡吃某些食物,而不吃另一些食物。小兒偏食與家長和周圍人的飲食習慣,以及大人日常對食物的評論在小孩心理上留下的好惡印象有關。如有的家長自己就有嚴重的偏食習慣,甚至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還有些家長只重視給孩子補充蛋白質,而忽略了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豐富的蔬菜和水果。造成小孩偏食的另一原因是家長不懂兒童營養的基本知識,為孩子準備的膳食很單調,單調的食物多次重復,對兒童的神經系統造成不良的刺激,即便是小孩愛吃的食物,吃得過多,也會產生厭惡感,從而造成偏食。
二、厭食
厭食是食欲抑制的嚴重形式。小兒厭食的發生與內外環境的影響有關。如正在進食時,發生一些不快的事或聽到不愉快的聲音,可引起食欲抑制,甚至厭食。最突出的是,在兒童和少年中存在一種嚴重的以厭食為特征的進食障礙,在臨床上稱為神經性厭食。這是一類故意節食使體重明顯減輕的進食障礙。這種毛病最常發生于青少年女性。起初,患者擔心自己身體發胖,有的人身體已明顯消瘦時還以為自己太胖,因而主動控制自己的食量,或采取過度運動、引起嘔吐、腹瀉等方式以減輕體重。嚴重時可使體重減輕25%以上,最終引起營養不良、代謝和內分泌障礙。盡管本病的確切病因不明,但許多學者認為心理社會文化因素與本病有明顯關系。這可能與近幾十年來青少年盲目地追求苗條有關。
三、貪食
貪食癥是指發作性、不能自控地在短時間內大量進食。這類患者有難以遏止的攝食欲望,至少每周發作兩次,每次均大量進食,若得不到進食機會便心慌意亂,坐立不安,訴述強烈的饑餓感。
四、異食癖
異食癖是指持續性的咬食非營養性物質,如泥土、污物、石頭及紙片等,可導致鉛中毒、腸梗阻、腸道寄生蟲病等并發癥。這類患者常伴有其他形式的精神異常,多見于精神發育遲滯、精神分裂癥的患者。腸道寄生蟲和微量元素缺乏者也可出現短期異食行為。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可能出現異食,
總之,各種進食障礙或飲食的心理衛生問題要早期預防。從小培養兒童少年良好的進食習慣,培養健全的性格和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對于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食習慣是十分重要的。
1、就餐時心情要好:保持愉快、舒暢的心情,有益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就餐時應專心,保持愉快情緒,避免考慮復雜、憂心的問題,糾正就餐時爭論問題、安排工作的習慣。可適當地以音樂為“佐餐”。
2、就餐環境要優美:就餐時有一個優美的環境,光線充足、溫度適宜、餐桌、餐具清潔衛生等,都能促進食欲。
3、要注意對食物科學地加工烹調:科學的加工烹調有助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利用。色彩美麗,香氣撲鼻、味道鮮美、造型別致的食物,使人體產生條件反射,分泌出大量消化液,從而引起旺盛的食欲,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另外,正確的食品加工,可以避免食物中的維生素的破壞。
4、要戒煙忌酒:過量飲酒或每餐必飲的習慣一定要戒除。戒煙對提高食欲也是非常重要的。
5、生活要有規律:現代人的生活、學習、工作和休息的時間難以始終如一,但不管怎樣,在進食上必須要做到定時、定量、定質,不能因為繁忙而在飲食上馬虎從事,饑一頓、飽一頓對人健康是無益的。而合理的飲食制度,可成為機體的條件刺激。堅持定時進餐,到了進餐時間,就會產生食欲,分泌多種消化液,利于食物中各種營養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