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作出無診斷的最基本要素:眩暈種類、持續時間、強度、伴隨癥狀。
1、病史分析
(1)根據眩暈的表現形式,單次發作或多次發作,是否伴發耳蝸癥狀脊神經系統癥狀等,鑒別是前庭性還是非前庭性,若是前庭性則鑒別是中樞性還是周期性。(2)心、腦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癥史是老年性眩暈的重要病因線索。(3)代謝疾病(糖尿病)、內分泌疾病(如甲亢、甲低)及其他系統病史。(4)耳藥物中毒史、耳手術史、頭部外傷史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可排除常見外周眩暈病因。
2、 伴隨癥狀
(1)眼震:是眩暈最常見的伴隨癥狀,對眩暈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的意義。
·周圍性眼震:共軛的水平等的或水平-旋轉的,朝向有病變的迷路時最顯著,其快速運動成分是離開病側指向健側。
·中樞性眼震:可以是水平的或垂直的,其快速成分的方向與注視方向相同,可向任何一側,也可能是擺動的或兩眼震顫不同步。顯著的旋轉性眼震,向上或向下注視時所引起的無一定方向的眼球震顫,多是起源于中樞系統的病變。
(2)共濟失調:支保持平衡的隨意運動協調不良。中樞性眩暈常可出現共濟失調,根據癥狀可判斷發病的部位:皮質脊髓束受損,可引起肢體隨意運動的軟弱無力或完全麻痹以及巴賓斯基征陽性,伴有強直現象和折刀樣痙攣。基底病變(蒼白球、尾核、殼核、黑質即錐體外系統)不引起運動軟弱與腱反射變化,其特點為不自主運動,可表現為運動的增多,貧乏或姿勢與肌張力改變,小腦疾病,可影響運動的范圍,節律與力量,表表現各種異常,但對肌力影響較少。
(3)耳聾:
·傳音性耳聾:氣體傳導聽閾提高而骨導聽閾正常。感音神經性耳聾:氣、骨導聽閾都異常。
·中樞性耳聾:病變在耳蝸核以上,氣、骨導聽閾均提高。
3、 檢查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全身檢查:著重檢查可引起眩暈的眼部、頸部、循環系統及神經系統。(2)耳鼻喉檢查:著重中耳、內耳有無炎性疾病。(3)聽力學檢查:音叉實驗、純音側聽、語言測聽、聲導抗測試、耳蝸點圖及聽性腦干反應(ABR)(4)前庭功能檢查:自發性眼震,步態試驗、位置實驗。眼震電圖(雙溫試驗)及旋轉試驗可了解前庭功能損失的量及性質。老年人眼球震顫慢相速率、頻率之振幅及眼振值均逐漸減弱。冷刺激反應較小,熱刺激反應上述各項參數減弱較明顯。(5)影像學檢查:耳部X線拍片,耳部與頸椎體層攝影,顳骨薄層或頭顱(CT掃描、頭顱或頸椎磁共振,經顱彩色多普勒,以了解內聽道、顱內及頸椎情況。(6)實驗室檢查:腦電圖,心電圖、放射性核素檢查,血液流變學、血液生化及變態反應檢查,了解腦、心、肝、腎功能及免疫功能。
眩暈病人的治療包括:①一般治療,②心理治療,③病因治療,④癥狀治療,⑤前庭補償訓練⑥手術治療。
1、一般治療
急性發作時,應絕對臥床,房間應安靜及昏暗,避免頭部活動,通常數天之后,眩暈將進行性減輕。此時,應逐漸增加頭及身體的活動,以利于恢復。為了讓神經系統重新調整對視覺、本體感覺及前庭信號之間的關系,需要更多的頭、眼及身體的運動,使病人脫離一種慢性虛弱狀態。
2、心理治療
對于首次發作的患者,眩暈是一種令人恐懼的癥狀,醫生必須給病人提供足夠的心理指出使其了解所患疾病的臨床特點及預后,減輕患者的恐懼和顧慮,那么病人所感受的苦痛就會少一些。通過病史及檢查之后,如可以排除嚴重之疾病,則可告知病人,其眩暈疾患并非為影響生命之疾患所致,是可以治愈的。
3、病因治療
當疾病得到明確診斷之后,病因的特殊治療極為重要。一部分眩暈疾患,如感染性眩暈,血管性眩暈,可以針對疾病進行治療,但是有部分眩暈疾患,即使病因明確,去除病因治療有一定困難。
4、藥物治療
抗眩暈藥有多種,其效果多為經驗的結論,難以確定何藥有效或何種合并用藥有效,即使是同類病人,個體間對療效反應有不一致,通常可用:
(1)抗膽堿能藥及單胺類藥:可減少前庭核的神經元的興奮性,抗膽堿能藥物同時抑制了前庭神經的刺激及自發點火率。抗膽堿能藥: ○1東莨菪堿:能阻斷膽堿受體,口服0.2-0.6mg/次,0.6-1mg/d,皮下注射0.2-05mg,3/d。 ○2阿托品與M膽堿受體結合,可對抗乙酰膽堿,0.4mg/次,口服;0.3-05mg/次,皮下注射。單胺類藥:○1苯丙胺亦稱安非他明。為擬腎上腺素藥,5-10mg,3/d口服。有煩躁、失眠等副作用;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禁用。 ○2麻黃堿25mg,3/d。
(2)抗組胺藥:已長期應用于抗眩暈,但其作用不甚清楚,有一些抗膽堿能作用,且可阻止在神經突觸末端處對單胺的再吸收。從而加強了交感神經的活動。可能有減低前庭核傳入興奮性的作用。異丙嗪(非那根)25mg,2-3/d。
(3)抗多巴胺藥:包括了吩噻嗪藥,主要作用于化學感受器觸發帶及嘔吐中樞,有多巴胺阻滯作用,且有抗組胺及抗膽堿能作用。丙氯拉嗪25mg,2/d。氯丙嗪25mg,2/d。
(4)安定藥:減少前庭核的靜息活動,同時還可影響前庭的交叉活動,以及抑制小腦-前庭的傳遞作用。地西泮2.5-5mg,3/d ;艾司唑侖1-2mg,2-3/d 阿普唑侖0.25-0.5mg,3/d
(5)鈣通道阻滯劑:亦稱鈣離子拮抗劑,根據WHO的分類方案,氟桂利嗪屬于非慢鈣通道選擇型中的第Ⅳ類,為高選擇性鈣例子通道阻滯劑,且為鈣離子超載阻滯劑,高選擇性作用于腦血管。用法:通常5mg,必要時10mg,每晚一次。連續服藥5—6周達到穩態血藥濃度以后可改用每周用藥5d,用藥一個月,一般療程三個月。另一第Ⅳ型鈣通道阻滯劑為桂利嗪,25mg,3/d。尼莫地平為鈣通道抑制劑的第Ⅱ類,既作用于腦血管也作用于心血管系統,對腦血管及腦神經元的作用與氟桂利嗪近似,但由于有擴張周圍血管的作用,故可出現全身無力之副作用。用法:20mg,3/d。
(6)組胺藥:可抑制外前庭核的多突觸神經元的活動,使腦血管擴張,從而改善腦、小腦、腦干及內耳循環,且可減少膜迷路內淋巴量。敏使朗即倍他司汀6-12mg,3/d。
(7)抗缺氧藥:能增加動脈血氧分壓及血氧飽和度,且改善微循環。都可喜(duxil)1片,2/d。
(8)神經營養藥劑:補充維生素A、B及E,金維他或施爾康包含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其他還可用ATP及輔酶A等。
(9)抗暈止吐藥:對嘔吐中樞及摧吐化學感受器有抑制作用,有血管擴張作用,可阻斷來自前庭末梢的異常沖動。眩暈停,又名地芬尼多,25mg,3/d。
(10)銀杏葉制劑:為自由基清除劑,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劑,故可抑制血管壁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防止對腦組織細胞的破壞,且可增加缺血組織血流量,降低血粘稠度,血管張力的調整。
(11)用藥原則:藥物的選擇與藥物的合用應根據每種藥物對某一疾病的作用大小、副作用的大小,以及是否是同類藥、合并應用可致作用超量情況(如氟桂利嗪與尼莫地平同用),癥狀的嚴重程度及過程等因素而定。急性發作且癥狀嚴重時,西地洋類藥的應用極為需要且最有效,但這類藥物皆有副作用,使用時應慎重。慢性復發性眩暈,則可選用抗組胺藥、單胺藥及抗膽堿能藥。
1.注意休息,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勞逸結合。
2.調適情志,避免精神刺激。
3.痰濁上擾者,飲食宜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