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腭癌易于查見,可有淺表潰瘍、軟腭運動不對稱等,觸診病變多較硬,確診需行活檢。
早期僅感口咽不適,癥狀不明顯,易被忽略。之后出現口臭、咽痛、吞咽痛,可放射至同側面部和頸部,應用抗生素可暫時減輕癥狀。晚期可出現吞咽困難,并產生聲音改變,軟腭固定、破壞、穿孔可導致食物返流至鼻腔;向上或向外侵犯鼻咽或咽旁間隙可有牙關緊閉、張口困難、中耳炎、顳部疼痛及偶爾顱神經受累。
查體可見軟腭舌面或懸雍垂有新生物,幾乎所有的軟腭鱗癌發生于軟腭的口腔面(下面),鼻咽面幾乎不長腫瘤,甚至鼻咽部較大的腫瘤也較少侵犯軟腭鼻咽面。早期腫瘤病變為紅色,邊界不明顯。軟腭白色病變也常見,可能是粘膜白斑、原位癌或早期浸潤癌。正常粘膜表面的多部位腫瘤生長是一個常見的特征。大多數軟腭癌就診時限于軟腭或鄰近的扁桃體弓,T分級為T2或T3,但以腫瘤的體積論要比舌根部和扁桃體窩的腫瘤體積小。中晚期癌中心有潰瘍,邊緣隆起,或為外生性生長,尤其在懸雍垂周圍者。軟腭腫瘤首先向扁桃體弓和硬腭擴散。向外擴展穿過咽上縮肌侵犯翼內肌和顱底,偶爾在咽旁間隙內累及或壓迫顱神經。晚期常侵犯鼻咽側壁,引起軟腭穿孔或潰破。淋巴轉移首先到二腹肌下淋巴結,然后沿頸靜脈鏈轉移。頜下、頦下、脊副淋巴結受累少見。約50%的病人入院時有腫大淋巴結,其中16%為雙側,淋巴結臨床觸診陰性,術后約20%淋巴結為陽性。淋巴結陽性率與T分級有關,T1為8%,T2為36%,T3和T4為66%。
1.混合瘤,腭部小涎腺混合瘤良性較惡性多見。無自覺癥狀、生長慢,多數腫塊表面粘膜正常。無骨質破壞。可通過穿刺細胞學檢查或手術中冰凍切片鑒別。
2.上頜竇癌,特別是底壁原發者常引起口腔癥狀,有時與腭癌侵犯上頜竇不易區別。上頜竇癌常先有鼻部癥狀及異常滲出液。牙齒松動脫落早且數目多。X線表現為上頜竇癌占位病變極廣泛骨質破壞。
軟腭癌治療效果各家不一,Ratzer報道299例軟腭癌,112例手術,139例放療,22例聯合治療,5年絕對生存率為21%,限定生存率為30%,其中手術的限定死亡率為38%。Weller報道30例軟腭癌放療的局部復發率為50%。Lindberg報道軟腭癌放療的控制率較高,T1100%,T288%,T377%,T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