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舌干,通常伴有大便秘結、發熱、心煩、失眠等癥狀。
實熱:主要是外邪入侵體內,化熱入里,邪氣盛而正氣尚足,邪正相爭引起的發熱,表現為高熱,煩渴,大便秘結,舌苔黃。脈洪數或滑數等。多見于感染性熱病的高熱期。
①實熱指邪氣盛實之發熱。《張氏醫通·寒熱門》:“凡暴熱不止,脈滑數或洪盛,皆為實熱。宜隨表里孰輕孰重而清理之。”《雜病源流犀燭·火證源流》:“《入門》(指《醫學入門》)曰,氣分實熱,白虎湯;血分實熱,四順清涼飲。”實熱還包括陽明腑證、痰積發熱、瘀血發熱、濕阻發熱等。參見各條。
②實熱指熱病而見發狂等精神見癥。《石室秘錄·熱癥門》卷六:“發狂如見鬼狀者,實熱也:熱病不知人者,虛熱也。實熱宜瀉火,虛熱宜清火。”
虛熱:因氣血陰液不足,或邪盛傷正所致的熱證。癥見心煩不眠,口燥咽干,潮熱盜汗,大便秘結,舌紅,脈細數等。
①陰陽氣血虛虧引起的發熱。《醫學入門》卷五:“凡虛熱皆因精神外弛,嗜欲無厭,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發熱,實非有熱也。”《證治準繩》卷一:“若無飲食勞倦,為內傷元氣,此則真陽下陷,內生虛熱,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腐化,用人參、黃芪等甘溫之藥,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也;又若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是謂陰虛火旺勞瘵之癥,故丹溪發陽有余陰不足之論,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補其陰而火自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雜病源流犀燭·火病源流》。氣虛熱,升陽以散之,用補中益氣湯、益胃升陽湯;血虛熱,滋陰以降之,用滋陰降火湯、坎離丸;氣血俱虛熱,升陽滋陰兼用之,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營湯加知母、黃柏(見《雜病源流犀燭·火病源流》)。
②指熱病而見昏迷癥狀者。《石室秘錄·熱癥門》:“發狂如見鬼狀者,實熱也;熱病不知人者,虛熱也。實熱宜瀉火,虛熱宜清火。”參見氣虛發熱、血虛發熱、陰虛發熱、陽虛發熱等條。
白虎湯
組成
知母18克石膏30~45克(碎) 甘草6克(炙) 粳米18克
用法
上四味,以水1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每次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
清熱生津。
主治
傷寒陽明熱盛,或溫病熱在氣分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口舌干燥,大汗出,脈洪大有力,現用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大葉性肺炎,夏季熱等屬于熱在氣分者。
方論
方中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熱而除煩渴;甘草、粳米益氣生津、養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熱生津之功。
四順清涼飲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連翹 赤芍 羌活 防風 當歸 山梔 甘草各3克 大黃(炒)6克
【用法】上用水400毫升,加燈心20根,煎至240毫升,空腹時服。
【主治】湯潑火燒,熱極逼毒入里,或外被涼水所汲,火毒內攻,致生煩躁,內熱口干,大便秘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