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為老年人,有心臟病或周圍血管病的病史。男性多于女性。腹痛或腹部不適是最常見癥狀。疼痛常位于上腹部或臍周,亦可呈彌漫性,可放射至后背及頸部。典型的癥狀是在飽餐后15~60min,持續2~3h,病初可為陣發性鈍痛,隨著病情的進展,癥狀可逐漸加重呈持續性鈍痛和痙攣性絞痛,偶有劇烈性絞痛。可伴有惡心、嘔吐等,系因此時的血供不能滿足小腸消化功能的需要所致,癥狀與攝食量平行。改變體位如蹲位或俯臥位疼痛可減輕。體力活動可促發腹部疼痛,間歇跛行等,這是因為供應下肢的血流主要來自于內臟循環,腸系膜下動脈在直腸通過其吻合支,以髂內動脈的直腸支與體循環溝通。行走及活動時代謝加快,致使內臟血流減少,隨之出現腹痛。
體檢多無特殊體征,約80%的病人上腹部聽診可聞及收縮期雜音,但不特異,而且也不敏感。病程長者出現慢性病容,營養不良,消瘦。腹部柔軟,無壓痛,即使疼痛發作時腹部仍柔軟。
典型的臨床表現:餐后發作性上腹痛,因常不敢多食而致體重下降,甚至腹脹、腹瀉等。輔助檢查存在缺血的證據及選擇性腸系膜動脈造影顯示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三支動脈,至少有二支出現重度狹窄和閉塞部位及迂曲粗大的側支循環供血動脈,則可以確診。老年人,有動脈粥樣硬化病史者提示潛在的可能。
早期臨床表現不典型,且實驗室檢查、放射學檢查及超聲多普勒多為正常,加之多種原因容易忽視血管造影檢查,故早期或術前診斷十分困難。
1.胃潰瘍 上腹痛多在餐后0.5~1h出現,經1~2h逐漸自行緩解,但發作有周期性,易發生在初春及秋末季,服用抗酸藥及黏膜保護劑疼痛可緩解,胃鏡檢查可確定。
2.慢性胰腺炎 有進食后腹痛、體重減輕、腹瀉、消化不良等癥狀,與本病相似。根據腹部B型超聲檢查、CT、MRCP、ERCP及腹部平片檢查可鑒別。
膈下弓狀韌帶壓迫綜合征:多見于青年女性,男女之比1∶3。表現為與飲食無關的間歇性上腹鈍痛,伴惡心、嘔吐或腹瀉。體重減輕,消瘦和營養不良。體格檢查可在腹部聞及較響亮的收縮期吹風樣雜音。發病機制大多因膈下弓狀韌帶或腹腔神經節壓迫腹腔動脈的起始部而導致缺血。血管造影可證實受壓或狹窄、遠端擴張,而無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
還應與胃腸道腫瘤、克羅恩病、局限性腸炎、假膜性腸炎、出血性腸炎、胰腺癌、膽道疾患、腎絞痛等鑒別。克羅恩病有些類型可能就是缺血性腸病的慢性型,特別是可找見增生閉塞性血管病變者。
1.治療原發病,消除病因。
2.有人認為50%的慢性腸系膜動脈缺血的病人為急性腸系膜動脈缺血的前兆,進行預防性的血管成形術,但這一措施在學術界尚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