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散熱體系,除了皮膚、汗腺、呼吸對熱量的散發外,體內各種液態物質如血、津液、元陰對熱量的吸收和儲納也是使體溫恒定不至于過高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當人體血、津液、元陰等物質虧損到一定程度,人體也會出現產熱散熱平衡的失調,從而出現各種發熱性疾病,這就是產熱相對過多的情況,在中醫上把這種相對的熱量過多引起的“內火(熱)”稱為“虛火(熱)” 。
“虛火(熱)”的主要臨床癥狀是自覺發熱,測量體溫往往無升高或有輕微升高(常在38℃左右,一般不超過39℃) ,熱度往往在午后或夜間明顯,勞累后癥狀會
加重。除發熱外,另外還可以見到手足心發燙、心煩失眠、口干目澀、咽干咽痛、骨蒸潮熱、兩顴潮紅等癥狀。人體內血、津液、元陰等物質,是人體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人在完成生理活動時要消耗這些物質,同時又從飲食中吸收營養,使消耗的物質得到補充和充盈。當人過度勞累、久病耗損、大量失血、飲食失宜等情況下,往往會導致體內的液態物質過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時的補充,這時,就導致了“虛火(熱)”的發生。
另外,體內的液態物質在“實火(熱)”和外來的六淫邪氣中的“火(熱)邪”的煎熬下也會大量減少,從而出現“虛火(熱)”的癥狀。這種情況多見于感染發熱性疾病的后期,患者出現低熱不退,熱度上午輕或無熱度,午后和夜間熱度升高,但一般不超過39℃,精神萎靡,知饑不欲食,口干但不喜飲,心煩失眠,咽干齒燥,大便干結,小便短少,等等。
對于這種疾病,就需要采用補養陰液的方法來治療,只有使體內損耗的血、津液、元陰等陰液得到逐步的充盈,低熱才能逐步好轉。此外,對發熱性疾病的治療不當,比如說過度發汗,也會使體內陰液損傷,而導致“虛火(熱)”。
體內臟腑陰陽偏勝之熱。宜辨虛實。常見胸中煩熱,午后潮熱,五心發熱,口苦,溲赤等癥?!睹麽t雜著》卷一:“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陰虛發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陽氣升騰而為內熱,乃陽旺也,故其脈數而無力,屬心腎。”治宜清金養營,疏邪潤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