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腦性共濟失調
1、小腦蚓部損害 常見于小腦蚓部腫瘤,兒童以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成人以轉移瘤多見。
2、小腦半球損害 常見于腫瘤、轉移瘤。結核瘤或膿腫及血管病等。
3、全小腦共濟失調 常見于小腦變性及萎縮等。
(二)深感覺障礙性共濟失調
1、周圍神經病變 常見于多發性神經炎,鉛、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謝性疾病等。
2、后根病變 常見于轉移瘤。
3、后索病變 常見于脊髓癬聯合變性。酒精中毒、脊髓壓迫癥等。
4、丘腦病變 常見于腦血管病。
5、頂葉病變 常見于腦血管病力瘤。
(三)大腦性共濟失調
常見于大腦額葉、頂葉、顏葉、枕葉、骯臟體部等部位的腦血管病,腫瘤,炎癥,外傷,變性性疾病等。
(四)前庭性共濟失調
常見于急性迷路炎、內耳出血、前庭神經或前庭神經核的急性病變等。
機 理
(一)小腦性共濟失調
小腦位于顱后窩,在橋腦和延髓背側,其間為第四腦室,借三對腳與中腦、橋腦、延髓相連。小腦上腳稱結合臂,主要由小腦中央核發出的離小腦的遠心纖維組成。中腦部分為橋腦臂,它由發自腦橋核的纖維組成,小腦腳主要為繩狀體,它由來自脊髓、延髓進人小腦的纖維組成。根據小腦的發生、生理功能和纖維聯系,把小腦分為三葉:
1、絨球小結葉 是小腦最古老的部分,稱原始小腦或古小腦,它接受前庭神經與前庭核來的纖維,它是平衡、調節的整合中樞,損害時引起軀干及下肢的共濟失調。
2、前葉 在小腦前面,首裂以前的部分,在種系發生學上屬于舊小腦,主要接受脊髓小腦前后束纖維,此束傳導深部感覺,其功能為調節肌張力,并維持身體姿勢。
3、后葉 首裂以后的部分,后葉的大部分都是新發生的結構,稱為新小腦,它接受皮質腦橋小腦傳導,主要參與對由大腦皮質發出的精巧的隨意運動的調節。
另外小腦除接受本體感覺沖動外,還接受外部感覺、聽覺、視覺、內臟感覺的沖動。所以小腦不僅只對運動,而且對感覺,間腦功能都有影響。所以小腦病變最主要的表現為共濟失調,站立時身體前傾或左右搖晃,坐位時軀干也同樣搖擺不穩,行走時不能走直線,忽左忽右步態瞞珊即醉漢步態。指鼻試驗,指耳試驗,把握試驗,輪替試驗,反跳試驗,跟膝勝試驗,意向性震顫,眼球震顫可有陽性發現。
(二)深感覺障礙性共濟失調
深感覺的傳導通路如下:
肌肉、肌腱、關節、周圍神經、脊髓后索脊髓后索、薄束(下枝)、薄束核、延髓交叉、楔束(上肢)、薄束核、丘腦皮質束、內囊枕部、中央后回上2/3及頂葉區。
深感覺傳導路徑上,任何部位的損害都可以出現共濟失調。特點為睜眼時共濟失調不明顯,閉眼時明顯增強伴有深感覺障礙(關節位置覺、震動黨和運動黨減低或消失),閉目難立征陽性,洗臉盆征陽性。早期可有行路不穩,尤其在黑暗場所,共濟失調明顯者,步行時足向前拋,足跟用力著地(超步)兩足基底增寬。當兩上肢伸出和閉眼后,兩上肢有自覺的垂落,各指呈彈琴姿勢。檢查運動時四肢共濟失調以下肢明顯,跟膝膠試驗不準確,上肢的指鼻試驗、指耳試驗不準確。其靜止性平衡障礙也很明顯,如在仰臥位時囑兩足抬高上舉,兩足分開保持靜止不動,則出現搖晃不穩,閉眼時更明顯。
(三)大腦性共濟失調
大腦額葉、頂葉、顏葉、枕葉、腹腔體部等部位病變時,都可出現共濟失調。額葉共濟失調是由于額葉 腦橋 小腦束受損引起。特點為站立或步行時出現,若下肢出現失用癥時應高度考慮額葉病變。頂葉共濟失調常伴有深感覺障礙,頂葉中的旁中央小葉損害出現小腦癥狀及尿便障礙。領葉共濟失調可伴有領葉其他體征。
(四)前庭性共濟失調
主要以平衡障礙為主,其特點為運動時與靜止時均出現平衡障礙。可伴有眩暈、眼震、前庭迷路癥狀。誤指試驗陽性,閉目難立征陽性。此類型共濟失調是在閉目后經過一段時間才出現搖晃,并且逐漸加重,傾倒方向與眼震慢相方向一致。見于急性迷路炎、內耳出血、前庭神經或前庭神經核的急性病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