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假單胞菌屬根據其RNA/DNA的同源性可分為五個主要型,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其代表菌種,在醫院感染病原菌中檢出率最高。此外,臨床常見的假單胞菌屬細菌還有熒光假單胞菌(P.fluorescens)、惡臭假單胞菌(P.putida)等。本菌為無莢膜、無芽孢、能運動的革蘭陰性菌,菌體大小(1.5~5.0)um*寬(0.5~1)um,細長且長短不一,有時呈球桿狀或線狀,為專性需氧菌,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7℃,致病性銅綠假單胞菌在42℃時仍能生長,據此可與熒光假單胞菌等進行鑒別,本菌生長對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生長18~24h可以見到扁平、濕潤的菌落,該菌所產生的帶熒光的水溶性青膿素與綠膿素相結合將使得培養基呈亮綠色;在血瓊脂平板上生長時可以見到在菌落的周圍有溶血環,菌落呈金屬光澤。菌體O抗原有兩種成分,一為內毒素蛋白(OPE),是一種保護性抗原,另一為酯多糖,具有特異性,根據其結構可將銅綠假單胞菌分成12個血清型,此外還可利用噬菌體或銅綠假單胞菌素分型。銅綠假單胞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在潮濕處能長期生存,對紫外線不敏感,濕熱55℃1h才被殺滅。銅綠假單胞菌在瓊脂平板上能產生藍綠色綠膿素,感染傷口時形成綠色膿液。
銅綠假單胞菌為條件致病菌,完整皮膚是天然屏障,感染力再強的病菌亦不能引起病變,正常健康人血清中含有調理素及補體,可協助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吞噬及殺滅銅綠假單胞菌,故亦不易致病。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高危因素:(1)皮膚黏膜破損,皮膚防御屏障缺乏;(2)介入性操作:留置導尿管、氣管切開插管、機械通氣、留置鼻飼管等;(3)免疫功能減退,如老年人的免疫功能隨年齡增加而逐漸減退、嬰兒和兒童的皮膚、臍帶和腸道免疫機制缺損、腫瘤患者、長期應用激素或抗生素的患者。
二、發病機制
銅綠假單胞菌有多種產物有致病性,其內毒素含量較低,在發病上無重要意義,其分泌的外毒素A(Exo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質,胞外酶S、堿性蛋白酶、磷酸酶、細胞毒素等外毒素亦常是造成組織破壞、細菌散布的重要原因。外毒素A進入敏感細胞后被活化而發揮毒性作用,使哺乳動物的蛋白合成受阻并引起組織壞死,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過程。動物模型表明給動物注射外毒素A后可出現肝細胞壞死、肺出血、腎壞死及休克等,如注射外毒素A抗體則對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有保護作用。蛋白酶有外毒素A及彈性蛋白酶同時存在時則毒力最大;胞外酶S是銅綠假單胞菌所產生的一種不同于外毒素A的ADP核糖轉移酶,它可以破壞細胞骨架,從而促進銅綠假單胞菌的侵襲擴散,感染產此酶的銅綠假單胞菌患者,可有肝功能損傷而出現黃疸。
銅綠假單胞菌具有天然和獲得性耐藥性,其耐藥機制異常復雜,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細菌產生抗菌活性酶,如β-內酰胺酶、氨基糖苷鈍化酶等;②細菌改變抗菌藥物作用的靶位,如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DNA旋轉酶等結構發生改變,從而逃避抗菌藥物的抗菌作用;③外膜通透性降低;④生物膜形成;⑤主動泵出系統。其中主動泵出系統在銅綠假單胞菌多重耐藥機制中起著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