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結核病的病原菌為結核桿菌。因屬于分枝桿菌屬,又稱結核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1.傳染途徑:
(1)呼吸道傳染:
是主要的傳染途徑。吸入帶菌的飛沫或塵埃后可引起感染,產生肺部原發病灶。
(2)消化道傳染:
多因飲用未消毒的污染牛型結核桿菌的牛奶或污染人型結核桿菌的其他食物而得病。多產生咽部或腸道原發病灶。
(3)其他傳染:
經皮膚傳染極少見。先天性結核病傳染途徑為經胎盤或吸入羊水感染,多于出生后不久發生粟粒性結核病。母親產前多患有全身性結核,主要為粟粒性結核病,或生殖器結核。
2.分類:
(1)原發綜合征(primary complex)
1】病因:
病菌由呼吸道傳入肺部后,在肺泡內產生初染病灶。
部位:大都在肺上葉的下部,尤以右側為多見,靠近胸膜。病灶多1個,偶可有2個或多個。原發綜合征不僅見于肺部,也可在腸部、咽部、皮膚等處發生。
2】表現:
①初染病灶呈脫屑性肺炎或纖維蛋白性肺炎的表現,中心有干酪樣壞死,之后周邊出現增殖性結核結節,病灶周圍形成纖維包膜。
②干酪化淋巴結數個粘連,緊貼于支氣管壁,形成支氣管淋巴結結核。
③引起初染病灶至淋巴結之間的淋巴管炎,侵入肺門淋巴結
④引起初染病灶鄰近的胸膜炎。
3】病情惡化表現:
①肺部初染病灶擴大,中間干酪化壞死,形成原發空洞,有時發生支氣管、淋巴管或血行播散。
②支氣管淋巴結穿入支氣管造成支氣管播散性干酪樣肺炎,阻塞支氣管可造成肺不張或肺氣腫。
③淋巴結病灶可引起血行播散而成粟粒型肺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
4】小兒結核病特點:
①淋巴系統的廣泛受侵和全身性血行播散傾向
②愈合方式為鈣化,表現為病灶周圍形成纖維包囊,中心干酪化物質鈣化。
(2)續發性肺結核
多見于較大兒童或成年人,故稱成人型結核。
1】病因:
①外來的再度感染:原發性結核趨靜止后再次感染結核桿菌,病灶往往在肺葉上部。再度感染時組織反應較強烈。病變為浸潤性,周圍有多量滲出性組織變化。
②內在的病灶復燃:多來自原發性血行播散所遺留的陳舊病灶,常見于肺尖部。亦可由已愈合的原發病灶惡化而引起。
2】特點:
①多發于肺尖,很少累及肺門淋巴結。
②容易形成空洞并沿支氣管播散,在痊愈期有多量的纖維化,甚至有硬化現象,但鈣化較少。浸潤性病變易發生干酪樣壞死,形成空洞,進行支氣管播散。
③可因干酪性肺炎纖維局限或空洞的引流支氣管發生阻塞,形成結核瘤,即充滿干酪樣物質的2~4cm的球形病灶。結核瘤多數位于肺上葉靠近胸膜處。
二、發病機制:
機體在感染結核菌后,致敏T細胞介導產生免疫力及變態反應。兩個反應是同一細胞免疫過程的兩種不同表現。
1.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
巨噬細胞吞噬和消化結核桿菌,并將特異性抗原傳遞給輔助T淋巴細胞(CD4 細胞),巨噬細胞(主要為樹突狀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12(IL-12),誘導CD4 細胞向THl細胞極化,分泌和釋放γ干擾素(IFN-γ)。IFN-γ進一步促進單核細胞聚集、激活、增殖和分化,產生大量反應性產物、釋放氧化酶和消化酶及其他殺菌素,以便吞噬和殺滅更多的結核桿菌。IFN-γ增強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CB8 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的活性,溶解已吞噬結核桿菌和受抗原作用的巨噬細胞。
上述細胞免疫反應,可最終消滅結核桿菌,但亦可導致宿主細胞和組織破壞。當細胞免疫反應不足以殺滅結核桿菌時,結核桿菌尚可通過巨噬細胞經淋巴管擴散到淋巴結。
2.遲發型變態反應
是宿主對結核菌及其產物的超常免疫反應,以巨噬細胞為效應細胞。大多數情況下,遲發型變態反應的直接和間接作用,引起細胞壞死及干酪樣改變,甚至形成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