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食管化學性燒傷在 臨床上分為酸性和堿性腐蝕兩類。酸性化學物質,如強酸(有硫酸、硝酸、鹽酸、石炭酸等)可與組織接觸面發生凝固性壞死,由于食管鱗狀上皮表面所附黏液耐酸 能力較強,多可阻止酸向深部組織滲透,故其可不被吸收而達到胃內;堿性化學物質,如氫氧化鉀、氫氧化鈉、來蘇兒液、鹵水、稀氨溶液(氨水)及石灰水等能溶 解蛋白質、膠原和脂肪,吞服后主要產生液化性壞死,并向深部組織滲透,引起廣泛的組織損害。液態堿因為比重較高,易通過咽部進入食管和胃;固態堿則因較易黏附而常局限于咽或食管某一區域。
(二)發病機制
堿性物質造成的食管損傷及愈合分為3期,即急性期(第1~4天):液化、壞死、血管內血栓形成及進行性的炎癥改變,黏膜充血、水腫。24h內不出現黏膜脫落和壞死;亞急性期(第5~14天):壞死區黏膜脫落,形成潰瘍伴 肉芽組織形成,開始出現成纖維細胞、膠原沉積,此時食管壁薄,最易穿孔;瘢痕形成期(15天至3個月):纖維組織形成、膠原進一步沉積,第3周開始膠原收 縮,造成食管狹窄。食管黏膜的再生在吞服腐蝕性堿液后第4周至3個月內完成。嚴重食管化學損傷的后期合并癥是食管狹窄,狹窄多位于食管損傷最嚴重的部位。 食管的生理狹窄處易使腐蝕物質滯留的部位,也是食管損傷最重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