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見于急性壞死性中耳炎,因大量破壞粘膜纖毛和腺體,滲出物質不能排出,以后機化玻璃變性,而形成硬化斑塊。
2、由慢性中耳炎引起者很少,約占10%。多見于中青年,女性較多。之所以誘發膠原組織增生,可能與中耳炎嚴重破壞纖毛及腺體分泌有關。病變組織為中胚葉結締組織,間或引起骨質吸收。組織結構與瘢痕疙瘩相似,但病因完全不同。既無過敏體質,亦無特異性細菌和病毒感染。顯微鏡下斑塊組織分為兩型:①軟乳酪樣殼片與骨質粘連不重,像洋蔥皮樣可以剝下。②堅實、白色硬塊,與骨粘著緊密,很難剝除,去除后不久再產生。斑塊為玻璃樣變膠原組織,無細胞及血管,覆蓋以很薄的扁平上皮。聽骨壞死呈蟲咬狀,常產生聽骨鏈中斷和固定。Harris(1961年)將鼓室硬化分為兩種:①表淺型硬化粘膜炎,不損害粘膜深層和骨衣。②深層破骨型粘膜骨衣炎,可破壞深層骨質。有人反對此種論點,認為鼓室硬化為非活動性病變,無破壞骨質機能,所出現的骨質破壞可能為硬化斑包圍壓迫缺血壞死所致。電鏡超微結構顯示細胞外間隙膠原纖維增生、退行性變和鈣質沉著。Gibb(1976年)報告斑塊生化分析,主要成分為磷酸鈣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