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末梢型感染障礙 常見于尺神經、正中神經、撓神經損害時,末梢神經炎、中毒性神經炎、代謝性神經炎、股外側皮神經炎、多發性神經炎等。
2、后根型 常見于椎間盤脫出、脊髓外腫瘤、脊髓空洞癥、外傷等。
3、脊髓型 常見于橫貫性脊髓炎、脊髓腫瘤、髓外腫瘤、外傷、脊髓血管病、脊髓壓迫癥。亞急性聯合變性、脊髓空洞癥、視神經脊髓炎等。
4、腦干型 常見于腦干血管病、腦干腫瘤、腦干炎癥產傷、先天性畸形、橋腦小腦角病變、腦干空洞癥等。
5、丘腦型 常見于腦血管病變、腫瘤、癲癇等。
6、內囊型 常見于腦血管病變、腫瘤等。
7、皮質型 常見于腦血管病變、腫瘤、感覺型癲病發作、炎癥、外傷等。
8、腺病型感覺障礙 常見于精神創傷、精神刺激的過度敏感的人。
機 理
(一)感覺的傳導通路
感覺從末梢特有的感受器開始,分別傳向中樞,其傳導通路由三級感覺神經元組成,一般在第二級進行交叉,所以中樞與外周的關系與運動系統一樣是對側性支配的。
1、.痛覺和溫度黨 第一級神經元位于脊神經內;周圍支分布于皮膚、因膜感受器(游離神經末梢、感覺終球等),中樞支構成脊髓的后根人上升l ~ 2個脊髓節段后進人后角,換元后為第二級神經元,其軸突經白質前連合交叉至對側外側索,組成脊髓丘腦側束上行終止于丘腦外側核,換元后組成第三級神經元,其軸突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后肢最后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葉后部。
2、 觸覺 第一級神經元在脊神經節內,周圍支組成脊神經的感覺纖維分布于皮膚觸覺感受器(觸覺小體、環層小體等).中樞支部分進人脊髓后索在薄束、楔束內上行傳導精細觸覺(識別性觸覺),與深部感覺傳導路相同;傳導粗略觸覺纖維在后索上行1 ~ 2個脊髓節段后進人后角,終止于后角細胞換元后構成第二級神經元交叉至對側形成脊髓丘腦前束上行,在丘腦外側核換元后構成第三級神經元經內囊后肢到大腦皮質感覺區。
3、深感覺 第一神經元位于脊神經節內,周圍支組成脊神經的感覺纖維分布于肌、隊骨膜、關節等處深部感受器和精細觸覺感受器,中樞支組成后根的內側部進人脊髓后束分為長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在上升和下降途中都發出側支,直接或通過中間神經元間接地與前角運動細胞形成突觸,構成脊髓反射。升支纖維可達延髓,其中來自軀干下部和下肢的纖維在后索的內側部排列形成薄束,來自軀干上部和上肢的纖維在后索的外側部排列形成楔束。薄束和楔束在后索中上行,至延髓終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處換無形成第二級神經纖維向前繞過中央灰質的腹側,左右交叉即丘系交叉至對側形成內側丘系上行,終止于丘腦外側核,再由此處第三級神經元發出纖維經內囊后肢終止于大腦皮質中央后回的中上部,旁中央小葉后部和中央前回。一部分觸覺也通過楔束、薄束傳導。
(二)節段性感覺支配
每一脊神經后根的輸人纖維支配一定的區域,這種節段性支配現象在胸段明顯。體表標志是乳頭平面為胸4、肋弓平面為胸8、臍平面為胸10、腹股溝平面為胸12及腰1支配。其他部位神經分布比較復雜,在頸部自耳前線至鎖骨和胸骨上緣由頸2 ~ 4分布,上肢為頸5 ~ 胸2,下肢前面為腰1 ~ 骶5,肛周鞍區為能4 ~ 骶5分布。每個感覺神經根或脊髓節段支配一塊皮膚的感覺,稱為皮節。絕大多數皮節由2 ~ 3個后根或節段重疊支配,故當確定脊髓損害的真正上界時,必須比脊髓損害水平高出1 ~ 2個節段來計算。
《三)夠內感覺傳導束的排列層次
脊隨丘腦束的纖維排列由外向內依次為骶、腰、胸、頸部的纖維。即外側部傳導來自下部節段(腰能段)的感覺,而內側部傳導來自上部節段(頸胸段)的感覺,這與錐體束的排列相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來自上部節段的脊髓丘腦束纖維陸續將來自下部節段的纖維推向外側引起。后束內的纖維排列由內向外依次為骶、腰、胸、頸部的纖維,正好與脊髓丘腦束相反,來自上部節段的后束纖維(楔束)陸續將來自下部節段的后束纖維(薄束)推向內側之故。這種排列規律,特別在痛、溫覺障礙時,鑒別髓內、外腫。瘤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頸段的髓內腫瘤,淺感覺障礙自病灶水平開始自上而下發展,即按頸、胸、腰、順序發展;頸段的髓外腫瘤。淺感覺障礙的障礙發展順序正好相反。且前者多為雙側對稱性,后者在病變初期多為病灶的對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