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因
一些結腸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社會發展狀況、生活方式及膳食結構與結腸癌密切相關,并有現象提示影響不同部位、不同年齡組結腸癌發病的環境、遺傳因素可能存在差異。環境(尤其是飲食)、遺傳、體力活動、職業等,是影響結腸癌發病的可能病因因素。
1.飲食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有70%~90%的腫瘤發病與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關,而其中40%~60%的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與飲食、營養相關聯,故在腫瘤發病中飲食因素被看作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1)高脂、高蛋白、低纖維素的作用機制:可歸納如下:①影響腸道脂質代謝,高脂飲食使7a-脫羥基化酶活性增高,導致次級膽酸形成增多,而纖維素的作用正相反,并通過抑制重吸收、稀釋及吸附、螯合作用,降低腸道的脫氧膽汁酸濃度增加糞便中固相物質,促進排出;一些飲食因素(如鈣離子)可降低腸道離子化脂肪酸和游離膽汁酸的水平,這兩種物質均對腸道上皮有損傷作用;抑制腸道膽固醇的降解。牛奶、乳糖、半乳糖具有抑制膽烷氧化還原作用。②纖維素還具有改變腸道菌群,影響腸黏膜結構和功能的作用,并影響黏膜上皮細胞的生長速度,調解腸道酸堿度,以及通過黏蛋白加強黏膜屏障作用,減少腸內有毒物質對腸上皮的侵害;③高脂肪及部分碳水化合物能增加腸道細胞酶的活性(如葡萄糖醛酸酶、鳥氨酸脫羥酶、硝基還原酶、偶氮氧化酶、脂氧酶、環氧酶),促進致癌物、輔癌物的產生。④生物大分子活性的影響。當胞漿酸化時,DNA合成受抑,細胞周期延長。
(2)維生素:病例對照研究表明胡蘿卜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均與降低結腸癌發病相對危險度有關,并呈劑量反應關系。維生素D和鈣具有保護作用。
(3)蔥蒜類:蔥蒜類食品對機體的保護作用已受到廣泛的重視,并在實驗中多次證實了該類食物對腫瘤生長的抑制作用。大蒜油能明顯減少用二甲基膽蒽引起的結腸黏膜細胞損傷,并能使小鼠結腸癌誘發率降低75%。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高攝入蒜類食品者結腸癌的發病危險是低攝入組的74%。
(4)食鹽和腌制食品:食鹽量與胃癌、結腸癌、直腸癌之間的關系,研究高鹽攝入量組,3種癌癥的相對危險度均增高,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提示每周攝取3次以上腌制食品發生結腸癌的超額危險度是不足1次者的2.2倍(P<0.01),左半結腸癌為2.1倍,右半結腸癌為1.8倍。該危險因素的解釋可能與食品腌制過程所產生的致癌物有關,而高鹽攝入可能是一種伴隨狀態。
(5)茶:茶多酚是1種強抗氧化劑,能抑制致癌劑的誘癌作用。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每周飲茶(綠茶或紅茶)3次以上者的直腸癌發病危險為不足1次者的75%,而與結腸癌組相關不密切。近10余年來,研究提示飲茶與結腸癌發病危險呈顯著負相關性,但也有與此相反結果報道。由于飲茶對防止結腸癌的保護性作用的人群研究結果較少,目前還難以評價飲茶在人結腸癌發病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咖啡與結腸癌之間的關系尚難以確定。
(6)微量元素和礦物質:①硒:多種癌癥的病死率(包括結腸癌)與當地膳食硒攝入量及土壤硒含量呈負相關。推測硒和鉀與結腸癌低發病危險性相關。但有認為這些因素可能僅僅是一些伴隨因素,而并不直接影響人群結腸癌的發生風險。②鈣:動物實驗表明,鈣能改善脫氧膽酸對腸道上皮的毒性作用。有學者認為腸道中膽汁酸與游離脂肪酸的濃度增加可以促進結腸癌的發生,而鈣可以與之結合形成不溶性的皂化物,使得它們對腸道上皮刺激與毒性作用減輕。一些流行病學研究也提示,鈣攝入可防止結腸癌的發生起保護作用。
2.職業因素與體力活動 結腸癌患者中絕緣石棉生產工人較常見,并且動物實驗已證實吞食石棉纖維能夠穿透腸黏膜。此外,金屬工業、棉紗或紡織工業和皮革制造業等。已經證實,在塑料、合成纖維和橡膠的生產過程,經常應用的一種化合物質——丙烯腈有誘發胃、中樞神經系統和乳房腫瘤的作用,且接觸該物質的紡織工人,其肺癌和結腸癌的發病率較高。盡管如此,一般并不認為結腸癌是一種職業病。
在職業體力活動的分析中發現,長期或經常坐位者患結腸癌的危險性是一些體力活動較大職業的1.4倍,并與盲腸癌的聯系較為密切。病例對照研究結果,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對防止結腸癌(尤其是結腸癌)起保護性作用。
3.遺傳因素 據估計在至少20%~30%的結腸癌患者中,遺傳因素可能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1%為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及5%為遺傳性無息肉結腸癌綜合征患者。遺傳性家族性息肉病中80%~100%的患者在59歲以后可能發展為惡性腫瘤。此外,家族性結腸多發性息肉病患者發生左側結腸癌占多數,而遺傳性非息肉綜合征患者多患右側結腸癌。
通過全人群的病例對照譜系調查(1328例結腸癌先證者家系和1451例人群對照家系),結果表明:各不同先證者組別一級親屬結腸癌曾患率顯著高于二級親屬。結腸癌先證者診斷時年齡與其一級親屬結腸癌發病風險有關,先證者年齡越輕,家族一級親屬發生結腸癌的相對危險度越大,≤40歲結腸癌先證者一級親屬的相對危險度是>55歲組的6倍。對于有結腸癌家族史的家族成員(一級親屬),尤其是對結腸癌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下者的家族成員,應給予高度重視。
4.疾病因素
(1)腸道炎癥與息肉:腸道慢性炎癥和息肉、腺瘤及患廣泛潰瘍性結腸炎超過10年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高數倍。有嚴重不典型增生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演變為結腸癌的機會約為50%,顯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要高。我國的資料提示發病5年以上者患結腸癌的風險性較一般人群高2.6倍,而與直腸癌的關系不密切。對于病變局限且間歇性發作者,患結腸癌的危險性較小。
Crohn病亦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多侵犯小腸,有時也累及結腸。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rohn病與結腸和小腸腺癌的發生有關,但其程度不及潰瘍性結腸炎。
(2)血吸蟲病:根據1974~1976年浙江省腫瘤死亡回顧調查和1975~1978年中國惡性腫瘤調查資料以及中華血吸蟲病地圖集,探討了血吸蟲病流行區與結腸癌發病率和病死率之間的相關性。我國南方12個省市自治區和浙江省嘉興地區10個縣的血吸蟲病發病率與結腸癌病死率之間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提示在我國血吸蟲病嚴重流行地區,血吸蟲病可能與結腸癌高發有關。但從流行病學研究所得的關于結腸癌與血吸蟲病相關的證據很少。如目前在血吸蟲病日漸控制的浙江嘉善縣,該地區結腸癌病死率與血吸蟲病發病率均曾為我國最高的地區,血吸蟲病感染率明顯下降。然而,根據近年來調查結果表明,結腸息肉癌變的流行病學及病理學研究報告也認為,息肉癌變與息肉中血吸蟲蟲卵的存在與否無關。此外,在上述兩地區進行的人群結腸癌普查結果也不支持血吸蟲病是結腸癌的危險因素。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未發現血吸蟲病史與結腸癌發病存在相關性。
(3)膽囊切除術:近年來我國大約有20篇以上的文獻論及膽囊切除術與結腸癌發病的關系。其中一些研究表明膽囊切除術后可以增加患結腸癌的危險性,尤其是近端結腸癌。男性在做膽囊切除術后患結腸癌的危險性增加;與之相反的是女性在做該手術以后患直腸癌的危險性反而下降了。也有觀點認為膽囊切除后對女性結腸癌的影響比男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