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見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序列在老年人中以胃潰瘍、賁門撕裂癥、胃炎、食管炎、癌腫、膽道出血、胰源性常見。其中消化道潰瘍并出血者占40%。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老天人常見的是癌腫、憩室、缺血性結腸炎,其中80歲以上老年結腸憩室炎所致占50%。
1、胃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病因,在老年足以胃潰瘍多見,而且胃潰瘍保守治療控制出血的效果比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差。老年胃潰瘍患病率高可能與下述因素有關:①胃血管硬化和胃黏膜萎縮導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損。②胃蠕動減慢,胃內容物潴留時間長,③幽門括約肌老化,不能有效阻止膽汁和腸液反流。
2、急性胃黏膜病變 老年人由于胃黏膜屏障功能減退和胃黏膜下血管硬化,易出現以胃黏膜糜爛、出血之急性淺表性潰瘍形成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損傷病變。在老年患者中,藥物是引起本病的最常見原因,其中以抗凝劑、非甾體抗炎藥、潑尼松多見。即使應用小劑量(50mg/d)腸溶阿司匹林,43—482d(平均171 d)后也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因此,心腦缺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如有消化性潰瘍等疾病,不宜長期應用小劑量腸溶阿司匹林作為抗凝藥物治療。此外,老年人各種應激如感染、休克、燒傷、顱內病變、呼吸衰竭、尿毒癥等疾病亦是引起急性胃黏膜病變的常見原因。
3、惡性腫瘤 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中,惡性腫瘤所致占25%,以胃癌最多見,其次為食管癌、直腸癌、結腸癌。有報道,在600例老年胃癌中顯性失血為30.5%,大量出血占38.8%,這與既往認為胃癌為持續少量出血的傳統觀點有所不同。
4、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 老年人由食管靜脈破裂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僅占6.2%—11.5%,明顯低于中青年患者(16%—34%)。值得注意的是1/3食管靜脈曲張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是并存的消化道潰瘍或胃黏膜病變所致,而非曲張之靜脈破裂。
5、Dieulafoy病 又稱胃黏膜下恒徑動脈出血,是老年特有疾病,亦是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平均發病年齡64歲,病死率為23%是近來頗受重視的老年性疾病之一。本病好發于胃賁門部小彎側食管與胃連接處的6cm內,偶爾位于十二指腸、空腸及降結腸。病灶微小,可呈2—5mm糜爛,中央可見直徑1—3mm的動脈突出,呈噴射狀出血,可富有血栓、如無出血、胃鏡或手術中不可能發現。其發病機理不明,有學者認為是黏膜下動脈先天發育異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另有人認為是胃黏膜微小灶性缺損或糜爛累及恒徑動脈破裂出血,臨床上若遇到老年人原因不明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動脈出血,應高度懷疑本病。確診主要靠胃鏡,但檢出率僅為37%,鏡下可見:①胃賁門區噴射性出血,②胃黏膜微小病灶因被鮮血覆蓋而難以發現③偶爾可見病灶中央搏動性小動脈。本病治療首選外科手術,但不能盲目探查或行胃大部分切除,以防遺漏賁門部出血灶,導致術后再出血。若沒有手術條件時,可試用鏡下硬化療法或電凝。
6、結腸憩室炎 隨著增齡,結腸帶和環狀肌增厚,老年便秘增加腸腔內壓力,均可誘發結腸憩室炎癥。多數患者可無癥狀,<5%有少許腹痛,便血可能是唯一的特點。而且可從糞便潛血試驗陽性中進一步檢查獲得確診。通過纖維結腸鏡可見左半結腸及乙狀結腸憩室內有出血。
7、其他 慢性結腸炎、腸道息肉或息肉病、腸道血管畸形,痔或肛裂等亦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
(二)其他病因
1、食管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憩室炎、食管異物損傷、食管放射性損傷。
2、胃 慢性胃炎、胃黏膜脫垂、胃手術后病變(膽汁反流性吻合口炎與殘胃炎、復發性消化性潰瘍、殘胃癌等)、胃其他腫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神經纖維瘤、胃息肉等)和胃血管改變(胃竇部血管擴張、胃十二指腸動靜脈畸形等)。
3、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炎、鉤蟲病、十二指腸憩室炎。
4、肝膽腺 膽道結石、膽道蛔蟲病、膽囊或膽管癌、肝癌、胰腺癌、急性胰腺炎等。
5、小腸 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缺血性腸病。
6、結腸 放射性腸炎,中毒性腸炎,其他腫瘤(肉瘤、淋巴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及血管病變(腸系膜血管栓塞、血管瘤、血管發育不良等)腸套疊、腸扭轉等。
7、直腸與肛管
創傷、潰瘍、特發性潰瘍性直腸炎、直腸類癌。
8、全身性疾病 嚴重感染、腦血管意外、尿毒癥、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某些血液病、結締組織病、傳染病(流行性出血熱、胃腸道結核等)及急性應激狀態(燒傷、外商、大手術后、休克、缺氧、心力衰竭等)。